张杰庭:做豪迈的中国人

2019-02-10

在张杰庭的心里,建学校、办教育,是自己历久弥深的一种情,多年不变的一个梦。二十年来,在张杰庭领导的锡华集团所进入的各种投资领域中,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目前,锡华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大学到国际交流成系列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在人们的眼里,在商场上滚爬摸打、在商海里搏风击浪多年的张杰庭,不失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可在张杰庭的心里,建学校、办教育,是自己历久弥深的一种情,多年不变的一个梦。张杰庭曾这样说:“如果教育光靠国家投入,永远走不出穷国办大教育或者大国办穷教育的死胡同。祖国的下一代孩子应该比我们那时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要办学校”。

1992年,张杰庭开始创业,注册了自己的锡华电子公司。当时,面对我国教育资源缺乏的状况,公司提出了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办学模式的教育发展思路,推出“政企联办,产教结合”的发展理念,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区教育局的支持下,1993年创办了公司第一所民办学校——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锡华目前已成为以教育资源开发为主导业务,投资房地产开发业务、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金融业务及其它投资经营管理业务的现代企业集团。尤其是锡华教育,荣列中国十大品牌教育,荣获“北京公众满意的综合性教育机构”称号等。锡华教育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一流中国民办教育的品牌。1993年创立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1995年创办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拥有三十余所直营园)。2005年举办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京唯一的独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2010年,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海淀区政府正式批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赋予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转型为海淀区第一所国际学校。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国际教育的系列的民办学历教育体系。

浓墨重彩绘民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资短缺,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如何在困难条件下让国民享受优质教育是当时的一大难题。张杰庭出生在教育世家,父亲是当校长的,母亲做过教师,从小就受家庭的熏陶。

“1987年我大学毕业,一张文凭两手空空,5年的时间,我们挣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商海驰骋,不知不觉中我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我曾经为此而欣喜若狂。可是有了钱之后干什么,又成了一个新的人生命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不久,作为中国较早一批靠自己的专业、智慧、才能、魄力先富起来的知识分子,年仅29岁张杰庭以过人的勇气和超前思维,在北京西郊一所当时非常简陋的学校挥锹铲土,大胆投入,从此揭开了我国第一所由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教育的新型实验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校史的第一页。

20多年光阴匆匆而过,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已经成长为一所办学成果丰硕、社会声誉良好的全国基础教育名校,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对于民办教育,张杰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永远要超前半步!企业要跟上时代,超前时代半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锡华教育的未来,张杰庭表示,“做教育,把品牌向全国各地输出,让更多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资源。”

赤子爱国心

教育界专家对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考察、督导、研究后发现,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十分鲜明:独树一帜的“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艺术教学,让孩子们在知识的天地里快乐地成长;学校通过组织国内外学习交流,实现了部分副科外语化,使10来岁的孩子就能流利地与“老外”对话。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虽然是一所国际学校,但是也很重视文化的传承,围绕育人目标构建了独特的学校文化,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保护了他们的特长个性;既具有国家基础教育特色,又具备鲜明的国际教育特色。

二十年来,在张杰庭领导的锡华集团所介入的各种投资领域中,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目前,锡华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大学、国际交流系列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最让人欣慰的是锡华不仅连续输出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提出“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充分利用每个孩子的优势,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以促使其成为完整的个体和最好的自己。

实现“全人教育”

张杰庭认为,教育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们做到最好的自己,达成“全人教育”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

“百花齐放才是春,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是我们一直前进的方向。”张杰庭告诉记者。

一个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会在20多年前就投下巨资兴办民办教育?20年来社会环境千变万化,他为什么能如此矢志不渝地坚持投资办学,且办得如此之好。

从内心来说,张杰庭不愿被别人看作商人,也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儒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爱国企业家”。在他看来,企业家是自己的角色,而前面冠以“爱国”二字,则是对企业家的最高评价。

从小喜欢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受先贤圣哲和民族英雄的影响,张杰庭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深至骨髓。二十一世纪学校成立伊始,张杰庭就选定了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朗朗七个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寄托了什么的希望,体会得最为深刻的,还是张杰庭本人。

20多年来,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课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国际课程三课合相结合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其次,从开创性的开设“做人课”发展到推出与时俱进的领先课程,到“互联网+”背景下,OTO教学模式改革。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发展以来,一直吐故纳新,推出与时代接轨的“特色课程”。

张杰庭认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课程是优质学校发展的根本。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从育人目标上看,课程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从发展目标上看,学校要办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国际私立精英教育。从战略选择上看,集团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学习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从发展模式上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三位一体,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教师发展推动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二十一世纪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具有选择性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创建“全面课程”,不仅开发了课程资源,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生动的课堂让课程“活”起来!

据了解,学校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确立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定位,科学设计出纵向的一贯制贯通课程和横向的小初学段课程两条脉络,深化国家课程,发力于校本特色课程,两条脉络为学生打造出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立体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设课外课程达300余种,覆盖范围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前沿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今年我们推出了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第一时间就知道行业前沿,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可能。”张杰庭骄傲地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在国际、国内各种论坛大赛中,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学生在比赛中都表现优异,名列前茅,更是在科学类竞赛、在英语竞赛中大放异彩。

张杰庭表示,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办学目标,并以课程实施落地,很多孩子经过几年的课程培养,通过学习和熏陶达到了一定高度,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的标志。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一直在奔跑的路上!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办学特色示范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民办中小学优秀学校”,中国教师报授予“全国十大课改样本学校”,被海淀区教委授予首批“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党总支被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党建活动品牌”单位;被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海淀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3年度海淀区“‘五个好’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央组织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海淀区委组织部分别对学校党建工作进行了基层调研,并对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爱国首先要替国家分忧解难。企业家更应如此。张杰庭常说:一个企业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张杰庭始终说,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毫不吝惜地在各种平台上分享大家的成果与教育智慧,为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期待老师们都能在新学期继续努力,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携手并进,将学校打造成为全国顶尖的国际学校。

热心公益扶贫

多年来,张杰庭从不忘回报社会,发挥企业家精神,身体力行做公益。先后资助了北京延庆“阳光之爱助学项目”、北京石景山“爱心成就未来”、红十字会“救助孤残儿童”、“迎奥运,北京青年企业家志愿公益专项基金项目”、“全程助学四川灾区应届高三孤儿工程”、“南方雪灾”、“西藏公益事业”、“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建设”、“河南封丘县王村乡瓦窑小学改建危房校舍”、“和谐北京、温暖之都”、“毕节教师慰问”、“温江光彩帮扶公益项目”、“广西非公经济(人士)‘两个健康’促进会建设”等项目。从公司成立以来,他本人及企业积极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为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可贵贡献。张杰庭积极参与中国光彩会的“感恩革命老区井冈行”、“延边行、宁夏行、南疆行、信阳行”、黄岗(红安)老区行、庆阳行、德宏行、赣州行、西昌行、闽西行等公益活动,支持光彩事业创新发展,弘扬光彩精神。

2006年锡华集团在北京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捐资200万元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光彩教育基金会”(2013年更名为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在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的领导下,为北京市民营企业开展公益活动搭建公益平台,在光彩教育、光彩扶贫、光彩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广泛赞誉,被评估为“5A”级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百家示范基地”、北京市“身边雷锋”团队、“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2015-2017年度北京市社会组织系统先进集体”。在CFC显示信息公开透明度为100分,FTI得分在全市第一的阵营里。

值得一提的是,张杰庭和他领导的锡华集团不仅热衷于做公益,而且也将产业扶贫落到了实处,真正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助力内蒙古宁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8月8日至9日,锡华集团与石景山区工商联一起到内蒙古宁城县开展对口帮扶实地考察活动,探索创新合作方式。锡华集团不仅仅是捐款,而且联合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用自身专长,设计创新,整合多方资源,创造出一条“造血式”的致富方法,推动慈善行业生态链建设。

通过本次一肯中乡大窝铺村农业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实施,帮扶贫困户52户138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8人全部脱贫;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万元收入,又可带动15户贫困户68人和10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增收。此项目的实施帮扶贫困户67户206人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19人,总计帮扶82户225人。该项目建成后将是目前宁城县唯一一家集中华钙果种植采摘和中药材种植的扶贫产业项目。不仅能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大窝铺村实现贫困村脱贫,还能通过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县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填补宁城市场空白、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永远跟党走

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是张杰庭做企业的理念之一。

在张杰庭的支持下,锡华集团1994年就成立了党支部,锡华集团党支部被北京市工商联评为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单位,被石景山区工商联(商会)党组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海淀园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张杰庭也连续多年被海淀园工委评为“党建之友”。

近几年,锡华集团党支部按照海淀园工委党建要求,着力推进学习型、规范化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务工作的管理,带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认真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系列活动,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听党话,跟党走,在办学这条路上显得更为明显。张杰庭闯出了一条企业办学的新模式,而且搞得轰轰烈烈,以至于名扬海内外,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学校参观、题词、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1日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张杰庭感到格外暖心。他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企业家的底色。作为锡华集团的领路人,自己要更加坚定立足实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蒋元锐)

人物档案

    张杰庭,196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锡华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董事长、校长,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创办者;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

    他出身教育世家,“有了钱一定要办教育”是他的梦想。他对教书育人和教育事业发展有自己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办教育的那份执着一直没有动摇过,他将社会责任担在肩头,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做豪迈的中国人”。

    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杰庭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两会提案和建议达50余件。他投身民办教育二十余载,为推动我国民办教育的行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杰庭曾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世界杰出青年创业者”、“首届北京市优秀青年企业家金奖”、“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教育投资杰出贡献奖”、“中国光彩事业20周年突出贡献”、“2018中国教育杰出贡献奖”、“中国民营经济40年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杰庭的话

    投资不可以太超前,超前一步还可以,超前两步就掉下去了。

    员工有自觉革命者、条件革命者和合同革命者,关键是怎么把条件革命者和合同革命者变成自觉革命者。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让老师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

    你一天干三天的活,你的生命就等于延长了三倍。

    人要给自己建一个笼子,能量大的建大一些,能量小的建小一些,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仍然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自警、自省,时时提醒自己。

    肝胆相照谱华章,风雨同舟催征程。五十载春秋,熠熠风华;五十载耕耘,累累硕果。“做豪迈的中国人”,是我一生的追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