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火车长什么样。”30年多年前,金华浦江县檀溪镇的山村里,十多岁的倪良正每天和村里的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初中毕业的他,干农活似乎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方式。
偶尔,他会站在庄稼地里,抬头看一眼蓝天,总觉得还有什么事等着他去做。在这段青春岁月里,他埋头种田,却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倪良正自己一定没想到,几年后他闯荡上海成了一个“浙江小木匠”,更没想到有一天在杭州“陆家嘴”之称的钱江新城,建立起自己的家具帝国。
小木匠闯荡大上海 伴随着月光成长30多年后的一天,钱江新城高楼林立的江边,倪良正坐在位于圣奥大厦的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里,面朝奔涌向海的钱塘江。每次见面,他总露出淳朴的笑容,跨步向前和记者握手,手上做木匠时留下的老茧仍依稀可见。
个子不高,憨厚,为人谦和低调,说话时不急不缓,仿佛还是一副农夫的样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很难和想象中那个坐拥几十亿资产的企业家吻合起来。
聊过几次后,才发现倪良正温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异于常人的大心脏。
“我这个人就是不甘落后,要做就做到最好。”倪良正的父亲当时是公社人武部干部,母亲操持农活和家务。倪良正的遗传基因中既有军人的刚毅,又有农民的淳朴。为此,他年纪轻轻就被选为生产队长。
“双抢那一个多月,早上4点就要起床,每家每户地吹哨子把农户们叫起来,天还刚刚亮,就要带着全村的村民下地干活了,最忙的时候要到半夜才回家,每天才睡三四个小时。”
“现在想想那时候实在是太劳累了,而且还没什么收入,我可不想一辈子就是那样的生活。”那时,他22岁,一心想学一门手艺。
想过做泥水匠,也想过做个打铁匠,却因为个子瘦小,倪良正退下阵来。
最终,他选择了木匠活,拜师学艺,跟着师傅走街串户。
“28岁跟着包工头去上海工地和家具厂做工,当时机器比较少,当地人白天做,轮到他们晚上休息了,才轮得到我们外地人做。由于部分机器是露天的,所以经常伴着月光干活。”说起那段岁月,倪良正并不觉得苦,“那时候做木匠都差不多,只要有钱赚,一天干10多小时,也没有辛苦的概念。”
聪颖的天性和勤劳的本质让倪良正很快脱颖而出,当时在上海,“浙江小木匠”在周边的家具厂中小有名气。可初来乍到的倪良正虽然努力干活,却因人生地不熟受了不少委屈,也感受到了在异乡的人情冷暖,部分当地老板还克扣工钱,让他很是气愤,却又没有办法。他暗下决心,哪天自己当老板时一定不能这样对待员工。
背井离乡办家具厂 一年搬了4次家1991年底,倪良正带着3个师兄弟从上海来到杭州,办起了一个家具工坊。当时的他拿着在上海打拼攒下的2700元钱,在杭州小河路一个菜农家租了一间屋子。每天,天蒙蒙亮就开始烧饭、买菜、备料,白天踩着三轮车买材料送家具,晚上忙到半夜,把第二天要送的家具仔仔细细检查好后才敢睡觉。
刚到杭州的倪良正没什么租房经验,常常被房东“忽悠”,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那一两年里他的作坊就搬了4次。
创业之初,小本生意利润很薄,一年到头除去房租赚不了什么钱,但倪良正给自己定了规矩:绝不拖欠、克扣员工工资。创业的第一年春节前,确实没赚到钱,倪良正把所有的现钱全都发给了员工,自己连回浦江老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他只好在天寒地冻的腊月里,搭上一辆顺路的货车,坐在货车的货架上,一路吹着寒风颠回家。
“我记得当时手冻僵了,到了以后差点爬不下来,满脑子想着过年回家没有带回一点钱,愧对老婆和孩子。”倪良正叹口气说。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师兄弟和朋友都劝他放弃,让他回家种田,倪良正的性格怎么可能轻易服输。
咬牙坚持了几年,小作坊终于有了起色。1993年,牡丹家私厂正式成立,并成功进入杭州百货大楼家具商场零卖。当年销售额达到了100多万,“那时杭州西湖家私厂一年销量上千万,我想都不敢想,只是充满了羡慕和敬佩。”可仅仅两年后,牡丹厂的销售已近500万元。
“那时候我们既做办公家具又做民用家具,受到场地、机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我就决定主攻办公家具。”1998年,倪良正的牡丹家具厂搬进了5000平方米的沈半路自建厂房,并推出了“圣奥”品牌,这在当时的杭州家具行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二十年拼搏,做到办公家具第一名
1996年12月,有个朋友跟他说:“省医药进出口公司新大楼要一批办公家具,20多万,我帮你疏通关系,你去做一份投标书,应该能拿下。”
20多万!倪良正以为自己听错了,之前自己做过最大的业务都是两三万,也从来没有人会做标书,就和公司里唯一的高学历(中专)员工,趴在一家文印店的电脑前,整整花了两天三夜,认认真真做了一份自认为满意的投标书,但开标结果他却落选了。他连忙打听中标的是怎样的公司,“是一家香港品牌,有品牌,有规模,有实力。”倪良正觉得自己落后了。
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里,倪良正有了品牌意识,跑遍了杭城的企划公司,设计了自己的品牌,并组建了营销队伍。2001年到2005年,是圣奥的扩展阶段。圣奥的业务开始向国内外拓展,并引进了国际化人才。
长期以来,中国家具被贴上了“抄款”的标签,而现在的“圣奥”也成了很多家具厂“抄袭”的对象。
不过在企业开创时期,倪良正的企业也有同样的经历。“那时候帮人加工,大家都没什么专利意识,我就拿把尺子到家具公司的卖场去看、去量,回来就做,那时候广州的家具是款式最新,销路最好的,我就去买来,照着做。”这让倪良正的家具特别好卖,但“抄袭”二字总归让他觉得腰板不够硬。
于是从2000年开始,他打造自己的研发团队,之后,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建立了科研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在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这些科研团队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2008年10月份,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家具学院、德国顶级研发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国际研发管理体系,提升研发能力。
目前,圣奥研发中心有研发工程师130多人,这在国内同行业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他们在这几年有较快发展的一个核心力量。
2006年之后,是圣奥转型升级的阶段。这几年中,圣奥有了37层的中央商务大厦,并创建了两个超大型生产基地,引进来千名高学历人才,获得了312项发明等国家专利,产品销往8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5%以上产品为自主研发。圣奥已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办公家具行业综合实力第一名”。
“只要圣奥的员工感到自己有尊严,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我就感到舒心和放心”。圣奥每年拿出净利润的30%分给员工,让员工们真切感受到企业效益是和本人的努力直接挂钩的,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倪良正还向员工承诺,圣奥的工资待遇力争在行业中领先。为了帮助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圣奥还在杭州九堡开发楼盘,以补贴方式圆了不少员工、尤其是“80后”的住房梦。
在众多的荣誉中,倪良正最自豪的是:“杭城最佳雇主”、“杭州市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和 “浙江省最佳雇主企业”等。2009年,在“杭城最佳雇主”的评选中,倪良正以最多票数在100个“好雇主”候选人中排名第一。在倪良正看来,打造一个员工幸福、客户称赞、对手尊重、政府满意的企业才是最终的目标。
■尾声
木匠出生的倪良正,闲暇时爱看世界知名企业家的自传,当记者问及对他最有影响的书,他想了想说,“《松下幸之助自传》我很受用,他的经营理念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也适合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乔布斯传》我也读过,对乔布斯很佩服,但借鉴起来有难度。”
虽在杭州打拼多年,倪良正心里对家乡牵挂从没减少,除了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慈善上,去年11月,他回到金华浦江向浦江县红十字会捐资100万元,正式成立“圣奥博爱基金”。
“我现在回到家乡,看到年少时的伙伴,他们白天种种庄家,闲暇时谈谈天、打打麻将,对外面的世界知晓得并不多,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倪良正抬头想了想,要是22岁那年,没有出来闯荡,或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现在的生活,我也觉得不错,是另外一种人生吧。”
只是淡淡地一笑,仿佛这20多年的拼搏岁月在倪良正的心里,只泛起了一层小小的涟漪。 (徐秀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