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翔药业变“姓”说起
专家表示,家族传承比较好的做法是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安排一代信赖、二代诚服的资深人士担任导师。为家族企业服务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和精通经营管理及家族传承的外部顾问是很好的人选。最好企业外部和内部各有一位导师。更为重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应该建立有效的、经常的沟通机制。
2014年5月9日,海翔药业开市起突遭停牌。而据公司5月5日对外发布的公告,第一大股东罗煜竑将其持有的海翔药业5940万股(占海翔药业总股本的18.31%),以3.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王云富。股份转让后,王云富取代罗煜竑,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传承失控
就在王云富入主次日,海翔药业就火速推出重组方案,公司拟通过定增方式收购资产,收购标的正是王云富旗下化工公司台州前进化工,收购价为18.91亿元。公告称,重组完成后,海翔药业将形成以医药和染料共同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在海翔药业权益变动报告书中,王云富表示,此次收购是认为“海翔药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同时将“在条件成熟时使用公司平台对优质资产进行有效整合”。
上市公司控股权更迭原本是件平常事,但浙江台州的家族企业、中小板公司海翔药业新东家的入主却引起轩然大波。海翔药业近日不断出炉的公告显示,原大股东、董事长罗煜竑,将手中股权作价3.8亿元悉数出让给同乡王云富,而王云富则在接手控权的次日,火速推出19亿元的定增方案。
在业界唏嘘子承父业的罗煜竑将其父用40年打造的家业拱手让给他人的同时,一则海翔药业董事长因欠巨额赌债被迫贱卖公司股份的传闻,让此次海翔掌门人的易主,更加蒙上一层迷雾。
坊间传闻,海翔董事长罗煜竑是为还赌债被迫转让公司股份。据了解,该传闻最早来自某基金公司高管的微博。这位经过微博认证的名为“明石高峰”的博主爆料称:“传言:某药业老总退休把位置让给儿子,结果儿子几个月在澳门输了5亿,追债的人追得太紧,没办法把股份全贱卖了才3.8亿。3.8亿收购他股份的人转身增发19亿收购自己以前的企业,白套15亿。”
微博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博主不久后就删除了该条微博,但仍被眼明手快的网友截图。随后,某知名财经记者平台官方微博“八卦”出了“明石高峰”所指的公司是正在经历重组的海翔药业。随即,另外一家知名财经媒体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该条消息。
尽管有海翔药业工作人员多次对媒体回应,所谓赌输贱卖股份的传言不属实。
但在转让18.31%的股权之前,罗煜竑已经多次减持套现。公开资料显示,罗煜竑系海翔创始人罗邦鹏之子,1997年10月进入海翔药业,曾在生产车间、研发中心、销售和质量管理等部门工作,历任海翔总经理助理和副总经理、公司董事。2007年起,罗邦鹏逐步退居幕后,罗煜竑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担任公司总经理,2009年4月上任董事长。2010年9月,罗煜竑受让其父罗邦鹏手中3480万股股权,以24.67%的持股比例,成为海翔药业实际控制人。
但从2013年开始,罗煜竑开始大笔抛售手中股权。数据显示,从2013年初至9月30日,罗煜竑共5次减持股份,合计数量1980万股,持股比例降至18.31%。到2013年9月11日,罗煜竑已经把可流通股票全部卖出。与许多高管选择在高位出售股权不同,罗煜竑减持的均价相对十分低廉。
2013年11月1日,罗煜竑辞去董事长职务,但仍是第一大股东。此番转手剩余股权,罗煜竑自海翔药业全身而退。
令人唏嘘的是,海翔药业系其父罗邦鹏所创,成立于1966年,前身是“黄岩县海门镇日用化工厂”,1980年更名为“浙江省海门区化工二厂”,之后经股权变更,最终成立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26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主营业务为化学合成医药原料药和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公司7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客户包括德国的巴斯夫和比利时的杨森。
将一个乡镇日化工厂打造成上市公司,罗邦鹏耗费了40年,而罗煜竑上任至今,不到4年时间,海翔药业江山易主,不再姓罗。由此引发的有关企业传承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传承难题爆发
近期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白皮书》显示,未来5到10年3/4家族企业面临接班问题,在已经或正在考虑进行交接班的企业中,传承问题不尽如人意。
报告显示,年龄较大企业家倾向于让二代接班,而50岁以下新生代企业家则对职业经理人采取较为开放态度。虽然只有不到5%的企业家接受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减持、退休或者关闭,但企业家们并没有一边倒地选择将企业传给后代,愿意考虑职业经理人接管企业的企业家占据了半数以上。
在家族企业传承中,文化教育、家族价值观、家族文化传承、与“老臣”关系等均会对接班人、企业家的态度产生影响。
据统计,中国家族企业主多为“50后”、“60后”,目前已基本到达了55岁以上的年龄。而企业由家族继承人担任一把手的比重仅为1.42%,这充分表明目前中国富裕家族仍多为“富一代”掌控,企业的舵手还依旧是老一辈在担任。当“富一代”渐入花甲,家族财富的管理与传承问题便扑面而来。
在过去数年,中国GDP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全球经济下滑,中国依然保持了8%的增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预测未来三年的高净值人士和超高净值人士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而到了2015年,高净值人士人数将达到近200万。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最早的“富一代”已面临退休,“富二代”开始登台。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子女争产、创业兄弟阋墙、患难夫妻反目等各式豪门恩怨开始频繁上演。
据了解,造成诸多继承财富问题的原因归纳有四:首先是传与承的承接问题。由两代人因经历差异、观念差异以及知识差异等带来的传承困扰。很多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手父辈“土气”且回报率低的家业,他们更倾向于从事金融投资工作,有的即便同意接手家族企业,却要求父辈们绝对放权。私人银行部相关人士谈到家族传承问题时称,关于家族财富的传承对象,更是涉及财富永续安全、亲情绵延和睦的基础问题。
其次是保全分配问题。家族企业往往是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而结成的财富积累主体,普遍都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而且企业与家族成员之间积累、消费、分配的混乱更使家族企业财富的多少与归属混乱不清,这必然从根本上影响财富的顺利传承。
三是风险控制问题。财产权的简单传承风险无法规避,将家族积累的财富分配转移到承继人的名下,这是财产的直接划分和归属,有的甚至将所有财富分文不剩地传给后代。但事实证明,这只能实现财富在物质上的暂时延续。因为,财富一旦转让传承,就失去控制。承继人能否安全掌控、合理使用、物尽其用都不得而知,这部分财富是否面临风险、如何规避风险、能否规避风险也无法判断和掌控,“富不过三代”魔咒于是屡屡应验。
另外一个就是财富传承难题。如何有效地培养“富二代”,使得后代更好地承接企业的权力,成为优秀的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如何使得手中的财富稳健地走向下一站;如何最终达到企业长青,绘制更美好的家族财富蓝图,成为中国“富一代”们迫切想得到的答案。
传承思变
对于家族企业保全与传承问题,应该以更广泛的视野、更宽广的心怀来看待。就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有50%的企业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超过一半的企业面临着转型生存的问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企业课程主任高皓称,从通常情况来看,家族企业的传承确实伴随着上市公司市值的下降。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曾选取中国香港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250家华人家族企业进行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家族传承完成后企业市值会下降60%。所以,人们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他表示,家族企业的传承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传承规划和接班人培养的长期过程。在企业层面,应该在管理权、治理权、股权三个维度上实现有序传承。所谓的“三年后就退下来把公司交给孩子”就是三个维度同时进行传承,这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动荡。理想的传承方式是,三个维度渐进,先是管理权,然后是治理权,最后才是股权。我们通常把股权传承看成是家族企业完成传承的标志。
高皓表示,比较好的做法是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安排一代信赖、二代诚服的资深人士担任导师。父母担任导师是不合适的,因为下一代很容易逆反。为家族企业服务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和精通经营管理及家族传承的外部顾问是很好的人选。最好企业外部和内部各有一位导师。更为重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应该建立有效的、经常的沟通机制。
此外,他表示,为了防止传承给企业带来的动荡,应当给各利益方一个理性的预期。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要让大家觉得传承来得很突然。还应有一个仪式,例如由全体员工、政府官员、供应商、客户、银行等参加,向各个利益相关方明示企业完成了传承,以此降低传承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