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求: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作者。 2015年他写了《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一文,在华为任正非签发的总裁办电子邮件疯传,并在互联网上形成极大影响力。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7日,佛山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他认为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开始培养工匠精神。
精神核心: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在汪中求看来,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从事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上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汪中求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就是要做到极致。
工匠精神已经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种职业需要的精神。“在日本,最普通的宾馆服务员也有工匠精神,对于从宾馆开出的每一辆车,他们至少都会目送到自己看不到为止。”汪中求说。
企业法人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汪中求认为首先是定位,当问到企业是干什么的?很多人会回答是“挣钱的”。“挣钱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二是规则,进入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就永远不能真正地秉承工匠精神。”汪中求说,这种规则包括质量精益求精、对客户负责等。再者,工匠精神还体现在文化上,反映企业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以人为本的态度、对社会的贡献等。
如何落地:大学应多设置应用型专业
“工匠精神”要如何落地?汪中求认为,首先要在教育上进行改革,大学多设置一些应用型专业。“在德国,有一些大学专业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应该设置,如他们有贴地板砖的专业,学生高中毕业后还学三年。”汪中求说,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是某个行业的行家里手,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产品质量当然就上去了。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短缺,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为5%。而德国高级技工的比例为35%~40%。从学历上看,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有很多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而我国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数量很少。
汪中求还建议,社会分配要向有工匠精神的岗位和组织转移。假如大家都想着从一些热门行业里发财,而那些看上去“傻乎乎”认真做事情的人却连锅都揭不开,社会分配导向就有问题。“现在我们职业收入上的差异太大了。”汪中求说,在德国等国家,能达到一定技工水平的产业工人收入并不比干部的收入低,因此他认为社会利益分配导向需要调整。
他还提出,企业应加大管理上的规划力度,通过工业工程设计,让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科学合理,每个人只需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整个团队配合度和企业效益就能上来。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际上对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罗伟其认为,所谓“大国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今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实习等技术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工匠精神体现职业技术人才对学习、工作和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
对于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建设,罗伟其表示,目前,中职、高职学历培养上升通道已经打开,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技术应用型专业本科和专业硕士,但招生名额较少,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步步进行调整。
“有的地方已开始试行五年制职业教育模式,将中职和高职连接在一起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学历体系进行的有效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培养更‘精’、更‘专’的职业技术人才。”罗伟其说。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通过教育锻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教育的基础,产品都是人制造的,想有质量好的产品,首先要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说,教育要培养认真的人、负责任的人,讲求质量的人。
说到职业教育,褚宏启说,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培养技能性的人才,这与建设技能大国、培养工匠精神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培养技能。“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技能大国,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他提出,要重视职业教育,其中教师队伍很重要。“职校、职院教师一般都是双师型,既能做教师,也能做技师。”褚宏启说,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技能性的提高就有了一个基础,而不是关起门来培养,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培育不起来。(文/何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