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死于“风口”?

2017-07-21

昨天众星捧月,今天已哀鸿遍野!2017过半,创业圈的乱象已令人啼笑皆非,感慨万千。

如果说2016年的倒闭潮是因为凌冽寒冬,那2017年,很多项目的倒闭是因为自我毁灭。资本可以把行业吹上风口,独角兽们估值百亿,身后却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一个产品或公司的死去固然令人叹息,但后人如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也能让前辈略感欣慰。

2017知名企业“阵亡”名单

悟空单车:被巨头碾压

关键词:共享单车

6月13日,悟空单车的运营方重庆战国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宣布,由于公司战略发生调整,自2017年6月起,将正式终止对悟空单车提供支持服务,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悟空单车也成为行业首家彻底退出的企业。

悟空单车的90后创始人雷厚义表示,在ofo和摩拜等企业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时,悟空单车难以形成规模,在持续烧个人资金且账上余额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只能停止运营。

“悟空单车”于2017年1月7日正式对外运营,曾计划于今年6月份,在10座城市投放30万辆单车,在12月份,预计投放300万辆单车,入驻城市达100座。它大约没想到失败来得这么快。

创始人雷厚义也一败成名:“企业停运的原因归结于合伙人模式失败、融资问题、供应链和人才问题。”

悟空单车带给行业的启示正是时候,单车市场的洗牌期已经到来,朱啸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下一步首先是清场,未来的几个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单车项目自己关掉。因为它们的体量和规模太小,收购价值不大。”

如同当年团购和O2O百家争鸣一样,共享单车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差异,而门槛低、可复制性强等特点,也导致入局者的鱼龙混杂。

空空狐:与投资人反目成仇

关键词:垂直电商

5月4日,空空狐创始人余小丹发文,称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知悉投资方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欲关闭空空狐,并表示希望用剩余的10%股份来交换之后的运营权。

5月6日,周亚辉发布长文反击,称余小丹“断章取义,拼凑故事”,指责其败光5000万投资,私自乱花投资款,包括“在最贵的私人医院看病、用公司的钱给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用投资款给自己发奖金、用公司钱给自己的干妈(不在公司上班)每月发5万工资、经常在微博晒包、花公司钱跟男朋友去国外旅游”等。

空空狐于2014年4月创立,是一家国内二手服饰垂直领域的C2C平台,主要经营女性二手衣服、鞋子、包包的闲置交易。2015年6月,获得由红杉资本领投的2000万人民币A轮风险投资,同年8月又获得由昆仑万维领投的1500万美金B轮风险投资。如今,还没有关于“空空狐”的最新报道,但曾经风光的创业项目落得如此,与投资人反目成仇,令人唏嘘不已。

创业者一旦获得融资,应根据股权比例与投资人共享风险和收益。如果还抱着“这是我的项目,死活都由我”的心态,对团队和公司都百害而无一利。

完美幻境:行业趋冷

关键词:VR

今年3月,全景相机公司完美幻境被深圳法院查封,公司CEO赵博疑似失联。

据该公司员工爆料,2月27日,完美幻境裁掉了除CEO、市场总监、技术总监与销售总监4人外的全部24名员工。被裁员工的工资也尚未完成结算。而自全年8月起,完美幻境就已经开始大范围裁员。

完美幻境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最早进入VR全景相机行业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Eyesir系列VR相机产品。在VR行业兴起的时候,每一次发布会和路演,我们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VR行业即将迎来爆发。

狼来了的故事听多了,便再也不会有人相信。VR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早在1995年,任天堂九层推出过Virtual Boy游戏机,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按照正常科技产品的普及演进规律,新产品必须先经受开发者与发烧友的考验,才可能得到大众普及。高端VR硬件产品的声画体验依然有改进空间。而受制于如今的硬件重量与电池技术,VR产品的佩戴舒适度与续航能力也亟待增强。

在VR行业未能迎来爆发的当下,还会有更多的PPT驱动型VR企业走在倒闭的路上。

小马过河:资金链断裂

关键词:教育培训

3月3日,留学培训品牌“小马过河”创始人之一的许建军发布《关于小马“破产”危机的声明》,称公司“经营不善”,“无奈破产清算,员工离职”,“所有能动用的、可以变卖的资产都在尽力挽救公司的时候悉数用尽。”许建军在声明中承诺,对于已经缴费的同学,保证上完课;欠员工的两个月工资,会以最快速度补发。

十天后,许建军开始在朋友圈求助,向朋友们借钱,渡过此劫难。

小马最终还是没有过去河,创始人将失败归结为经营不善,而该项目在2013年营收5600万元,利润将近3000万元,在最高峰时,曾达到1.4亿元营收。

2014年5月,原老虎基金中国区总裁陈小红A轮投资500万美金。2015年1月,获得小米顺为基金1000万美金B轮。有了资本注入后,小马过河开始快速扩张并转线上产品开发,希望增加用户数量,在百度推广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希望规模做起来后,通过导流进而变现。

小马过河在扩张高峰时,员工规模一度达到900人,其中技术人员有200多人,计划开发100个APP。但这时全面从线下转型线上,原有的盈利项目停卖,低价导流产品每月又收入太少,短期内的营收并不能维持日常运营成本,导致资金链断裂。

京东到家:用户难寻

关键词:O2O

京东到家于今年1月宣布,将于2月10日关闭上门服务。此后,京东到家将仅保留生鲜等商品配送服务,家政等服务将下线。

京东称,关闭上门服务是因为,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京东到家购买商品,而非选择上门服务。京东到家商品服务将整合入此前与京东到家合并的新达达内。很显然,到家业务的核心是上门服务,而非商品配送。失去了上门服务的京东到家,本质上已经死亡。

在O2O概念火热的时代,多家巨头与众多创业者纷纷进入了上门O2O的市场。创业门槛低、模式简单、补贴能显著刺激消费,都成为了上门O2O的优势。但高企的运营成本与无法形成壁垒的商业模式,让这些上门O2O项目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几乎消失殆尽。

如今的上门O2O服务,幸存下来的只有少数巨头与垂直细分行业的创业者。不可否认的是,上门O2O的市场确实存在,但在很多领域,其体量还难以支撑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

斯凯智能:产品利润空间有限

关键词:无人机

今年年初,有媒体爆料称,西安无人机企业斯凯智能已经破产倒闭,仍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倒闭主要原因为产品滞销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

凯撒无人机曾获得百度原副总裁李明远投资,占股约10%。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Parrot、亿航、零度等多家无人机行业公司都传出了裁员消息。斯凯无人机的倒闭,并非孤例。

无人机市场在2015年突然被引爆。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

过低的产品售价也意味着产品的利润空间有限,依赖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企业,不知还能否熬到无人机真正爆发的春天。

反思:

风口造就明星,也带来一地鸡毛

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有胜利者。在上述单中,众多创业公司衰败的原因不难归纳。他们曾被时代追捧,最终又被时代抛弃。

时代把一个又一个行业吹上风口,又将他们拉下神坛。资本造就了行业的明星,也带来了一地鸡毛。反观2017上半年,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1.巨头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失败谁都有

反观2017年死亡名单,不难发现,存在大量巨头内部孵化的项目。其实纵使强大如BAT,也不可能总是成功,甚至,他们失败的案例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多一些。从中不难看出,大公司的业务也在不断调整,或能从中窥见市场形式。

今年2月8日,百度将移动医疗事业部整体裁撤。这个成立于2015年1月,曾被百度内部寄予众望的事业部走到了终点;一个月后的3月3日,百度宣布关停百度医生服务,4月1日,百度医生的数据将全部清除。

4月10日,腾讯短视频分享社区微视关停服务。

4月20日,因业务发展需要,搜狐社区正式停止。

2.无数的人,排队跳进同样的坑

最近几年,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企业依靠烧钱补贴争抢市场份额并迅速取得领先的故事,足以让一大批创业者和投资人跟风效仿。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领域都能诞生像滴滴、摩拜一样的胜利者。

悟空单车绝对不会是第一个倒下的企业。

已经倒下的友友用车创始人李宇曾对媒体表示:共享汽车目前难盈利,费用完全不能打平成本,长期亏损的话,财务投资人就会比较谨慎。

朱啸虎在谈到接下来共享单车的战局如何走时,也曾表示:“下一步首先是清场,把小的公司全部清掉,和以前打车差不多,最后与摩拜PK,目前没考虑归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悟空单车倒下后,仍有新生单车品牌加入阵营。

3.追赶风口,反而沦为炮灰

可以说,共享经济的战场算得上是2017上半年的一个市场缩影。追风口热点的“好处”是避免了思考方向的折磨,创业者只需要全力以赴做执行。然而,追风口的公司,在经历过持久而残酷的淘汰赛之后,绝大多数都化作了陪跑的炮灰最终消失。

其实“风口”一开始并不存在,只是某个领域率先跑出了几家公司,因顺应社会趋势、洞悉用户需求并拥有很好的市场反馈与发展速度,于是资本开始下注加持,让大家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广阔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后一大波新的创业公司和各路资本竞相跟进,所谓的风口就这样被吹了起来。

但创业者们需要明白的是,现在市面上所有百亿美金身价的独角兽们,几乎没有一家是“追风口”追出来的。相反,优秀的企业都有一些共性特征: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对市场趋势的独立判断,对战略战术的笃信,以及面对重大困难挫折的坚持不放弃。

大家都看到的路,不是给创业公司走的。要想不被巨头碾压,只有另辟蹊径。

4.太过高大上,小玩家不宜入局

其实早在去年,VR行业就经历过阵痛。据业内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年底,仅VR头盔生产公司倒闭比例就超过八成。随着产业开始进入低潮,不少人感觉VR或许只是一场资本催生的泡沫,甚至引发“2017年是VR低谷还是终结”的业内讨论。

实际上,类似VR、无人机这样的产业,始终处于婴儿阶段,无论消费者还是行业本身都需要经过数年的酝酿,在商业模式并不明朗的前提下,小玩家无法驾驭。种种迹象表明,短期内,这些行业的未来前景不容乐观,亟需从C端市场转向发力B端市场。以无人机市场为例,即便强如大疆,也同样危机重重。归咎其因,在于消费级市场增长乏力,而企业级市场尚未培育起来,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避免踩雷,这些误区需要扭转

误区一:创新就一定能赢

对于一家新公司来说,创新反而可能会把自己给搞垮。创新的风险为什么大?首先创新需要很多钱;其次创新的东西需要用户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市场根本不存在;最后,创新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在网易丁磊看来,如果你要创新,首先就要把别人的东西搞明白了,摸透了,你再去搞创新。如果都是Follow别人的,能够不断地改进,也会变成好的创新。

误区二:急功近利,总怕错过风口

丁磊曾说过,很多创业者都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做很多贪婪的事情。

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的企业家和投资人都犯了一个毛病,要求企业,每个季度、每年都要不停地成长,但这实际上是不符合规律的。把精力都放在增长上,就会无法兼顾其他,一旦产品毁了的,很难东山再起。求快的根本的思维误区是怕错过时间窗口,但过于强调时间窗口都是一个伪命题,求快不求精,总是害人害己,机会是随时都存在的。

误区三:我只干“牛逼”的“大事”

很多创业者身上都有“情怀”光环,认为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善人们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非常好的特质,然而有时候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包袱”,只想做有“大市场”的领域。这就容易高估自身综合实力,并且容易被闯入竞争的巨头碾压。殊不知,“见缝插针”才是创业最好的“切入点”。

误区四:我是“好牛”,我不吃“回头草”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行业相关的经验和资源,可一旦辞职准备创业,仿佛就要跟过去彻底告别。在找方向时陌生领域的神秘感和与之伴随的兴趣总是会刺激着创业者的荷尔蒙,于是开始了创业的“大胆试错”。

等到该犯的错都犯了,该趟的坑也都趟了后,回过头可能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工作的领域竟然跑出了一两家明星级的创业公司。

2017已过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资料来源:

2017年Q1中国互联网“死亡名单”(36kr)

创业者的选方向之痛(金沙江创投)

大败局!2017年电商倒闭名单(最新版)(电商报)

“悟空”倒下拉响共享单车警报风口渐收洗牌开始(北京商报)

马化腾怒怼朱啸虎,共享经济下半场究竟何去何从?(全景网)

警醒!2017年知名企业“阵亡”名单(毒蛇科技)

斯凯智能陷欠薪停工风波无人机行业表面风光?(全景网)

谁杀死了小马过河?(i黑马)

丁磊:我对创业者思维误区的三点思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

 

                                                            创业切勿盲目追“风口”
      (经济日报/冯其予)正值各地共享单车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一家名为“悟空单车”的共享单车企业却在运营仅5个月后宣布退出市场。公司创始人向外界表示,“创业不要盲目追风口”。这番陈情虽有几分无奈,却也点出了一个并不难于理解、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盲目追“风口”是创业的大忌。
      这几年,随着创业热潮涌起,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创业者纷纷开动脑筋,各显神通,各式各样的模式创新也蜂拥而出。从垂直电商到视频直播,从互联网体育到共享经济,一时间,“风口”四起,创业者也是只争朝夕,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抢占“风口”,完成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的华丽转身。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者如果对行业特点、自身情况以及未来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迟早要在残酷的竞争之中败下阵来。对“风口”盲目地追逐越紧,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几率就越大。
      盲目追“风口”,实际上是创新乏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这些年红极一时的行业无不具备一些共性。比如,这些行业领域普遍具有进入门槛不高、可复制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固然为创业者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比如共享单车市场,从小橙车、小黄车,到小蓝车、小绿车,火则火矣,但行业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不言自明。甚至有人戏言,再不抓紧冲击共享单车行业,以后的车身颜色都不够用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就是从比拼技术和模式变成了比拼资金资源,追风口变成了“烧钱”大战,最终能站稳脚跟活下来的创业者少之又少。
      盲目追“风口”,反映出创业者对市场和自身情况都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有着一步登天的妄想。那些已经卡位“风口”的成功者,你看见的是他们人前的风光,看不见的则是多年的积淀,是对供应链、产业链和知识产权结合的深入认知和运作。这就好比当年人们看到苹果抢得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却没看到成功背后是乔布斯多年的思考和布局。有的人以为脑袋一拍、灵光一现、互联网思维一上身,就能吸引到大笔的资金投入,就能一下颠覆世界,这样的想法不可取。
      盲目追“风口”的人,究其本质其实是不认同创新的。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多一些沉稳积累,少一些投机,真正属于创业者自己的“风口”才会早日到来。
      “风口”是经常存在的,但却不是追来的。有人分析,“如果把风口看做一种趋势,其实机会不在当下的热点,而在未来扩散的每个环节”。在移动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属于创业者的成功机会只会越来越多,将属于自己的那个环节做到足够优秀,你会发现,“风口”的位置其实就在身边。
      人们通常只看到那些成功案例的光鲜亮丽,其实成功者永远只是失败者的若干分之一。即使那些阶段性成功者,也很可能迅速滑向深渊。2017年,很多项目的倒闭是因为自我毁灭。中国的很多创业者都是凑热闹的,他们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哪里火就去哪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日益高涨的创业、创新热潮,确实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是中国人凑热闹的习气在创业圈也大量存在,整个圈子一片浮华。2017已过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什么新科技的“风口”总火不过一年?
      (吴晓波频道/吴晓波)前段时间,我见到了一位企业家朋友。他在最近几年参加了不少与高新科技、前沿科学有关的论坛,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今天的中国是不是出现了很多骗子,或者是出现了很多泡沫?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问他。
      他说,2015年,大家都在谈无人机和机器人,只要是此类创业公司,都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可渐渐地,好像没人再提及了。2016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AR和VR技术,如果一个论坛没有虚拟现实的专家到现场,这个会好像就开不下去了。今年,我们又开始谈人工智能。到了明年,是不是又没人谈人工智能了,会再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忽悠”我呢?
      好像有很多朋友有这样的困惑。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被新技术颠覆和推动的时代,每年有很多新名词轰炸我们的思维,随之而来的是很多新风口出现。但到了第二年情况往往会产生新的变化。这究竟是科技发展的必经道路,还是前沿科技的泡沫太大?
      也许Gartner曲线能够解答这个疑惑。
      Gartner曲线是由全球最权威的技术咨询机构Gartner公司提出的,它根据技术发展周期理论,描绘了一条新技术的发展周期曲线,即Gartner曲线。这条曲线将新技术从概念、胚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划分为五个区间:
      第一个区间是技术启动期。一项新技术从无到有,开始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关注,无论是大众还是业内人士都对该技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并不成熟,但却有大量的资金进入。
      第二个阶段是期望值高峰期。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值达到最高点,一拥而上,纷纷采用该技术。这时它的估值达到最高峰,泡沫也最大。
      第三个阶段是幻灭的低谷期。过度的预期全部被商业现实打破,所有泡沫都被抹去。人们与之前相比冷静不少,开始反思问题,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此外,用户需求逐渐明确,产品在设计和使用场景上也趋于成熟,最佳实践开始涌现。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时刻,因为满地都是坠落的天使。
     第四个阶段是领悟的爬坡期。新技术找到新的突破点,由它产生的利益和潜力也被市场所认可,从此进入产品化阶段。
第五个阶段是效率的饱和期。该技术开始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技术,都处于这条Gartner曲线的不同阶段。比如,今年无人机就处于幻灭的低谷期。2014年,大疆无人机被《时代》杂志评为当年全球的十大科技,一时国内涌现了几十家无人机公司。但到了2016年年底,绝大多数的无人机公司进入低谷:产品质量不尽人意,没有足够的销售量。不少公司倒闭了。在2016年,备受创业者和投资人追捧的AR、VR技术目前处于从期望值高峰跌落的时刻。主要是由于同质化严重,在核心技术上缺少突破性尝试。此外,今年是人工智能充分竞争的一年,该技术就明显处于资本泡沫化最巅峰的时刻。
      那么,有没有一项技术已经走出低谷,进入到领悟的爬坡阶段?有,这项技术叫做万物互联。2009年,当时的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表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这一年,万物互联处于期望值的最高峰。过热的炒作后,物联网进入了沉默的低谷阶段。在此期间,创业者的理性和耐心初见成效,很多与物联网有关的应用性产品相继出现,比如共享单车,还有马云同学提出的无人售货店等。美国有一家芯片公司叫做高通,去年生产了3.3亿只与物联网有关的芯片。也就是说,每年可能有3.3亿个商品被万物互联了起来。所以,目前物联网技术处于Gartner曲线的领悟的爬坡阶段。
如果你想知道一项新技术值不值得投资,你可以将该技术放进Gartner曲线,看看它今天到底处在技术期望值的哪个阶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