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文/耿银平)
中国制造必须融入“工匠精神”
这几天,“工匠精神”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和媒体热议的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其中,其深意和重要性毋庸赘述。很多代表委员、专家和评论人士,已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等多个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述。相信随着话题的持续发酵,在各式媒介的传播和放大之下,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和普及,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舆论高度聚焦“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时候,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角——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除了从思想的深处,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真正理解、感悟何为“工匠精神”?中国现代企业需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哪些方面?如何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之中,成为企业的“护城河”?而不是在两会上过过嘴瘾之后,继续在既有的“轨道”上狂奔。
“工匠精神”,狭义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当前中国,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掉急功近利的浮躁。这是因为,把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耗时长、成本高的艰苦过程,没有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着,没有一丝不苟、不被周围喧嚣打扰的专注,没有专业、敬业的孜孜探索,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人士所欠缺和需要恶补的。君不见,在近十多年的房地产牛市到来之后,不少江浙等地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或强有力竞争者,逐渐将精力和资源转移到房地产开发,亦或醉心于资本运作、投资等虚拟经济,将主业逐渐荒废,既没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也没有在新的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类企业可能在短时间挣到钱了,但当经济寒流到来之时,才惊觉自己是潮水褪去之后的裸泳者——早已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在沙滩上,被迫淘汰、艰难转型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如果这些企业在当年能够排除外界的喧嚣,不被“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所诱惑,能够不折不扣地忠于“工匠精神”,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进行创新创造,开发出犹如艺术品般的精品,又何愁没有市场和利润呢?又怎么会在经济低谷时处于如此被动的地位呢?
因此,那些有理想和抱负,真正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血液的企业掌门人,应该好好反思,好好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并付诸实施,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管理等多个纬度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够让“工匠精神”发力显威,才能真正形成一批脱胎换骨的企业和企业家。
当然,除了企业家自身的主动努力外,相关的舆论营造、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等外部动力也不可或缺:一是媒体要多加引导,多介绍日本等将“工匠精神”做到极致国家的经验,多报道国内的优秀企业案例;二是有关部门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多培养能工巧匠和技能型人才;三是在教育层面,要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多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坚持,才能形成独具中国竞争力的“工匠精神”。(阮修星)
以“工匠精神”促“中国制造”升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3日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指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其中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要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后,立足于大众消费品生产的“品质革命”提法,首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通稿中“跃然纸上”,这对推进“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深远的意义。李克强总理此次湖北行,把新常态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一路行程,总理擎举“工匠精神”与“品质革命”,足见其对以“品质革命”促进工业升级的重视程度。
当下的全球经济态势,正处于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转变趋势之中,经济复苏缓慢且无力,面临着下行风险和许多不确定性。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循环反复,未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竞争都势必要回归到实体经济上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十三五”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就要求“中国制造”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中国制造”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以全球视野布局,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尽快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展现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新风采!
“中国制造”要展现发展新风采,必须以“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与品质水平,以“品质革命”促进市场加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打造“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就是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环顾世界,全球产业经济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要素成本的竞争”转向“市场加值的竞争”。而随着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及市场价值分流,还将引发来自投资市场流向、制造生产市场、人才争夺以及消费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消费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健康医疗等新兴消费点不断呈现;另一方面,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理念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改造下,消费能级将不断提升。面对这些变化,中国的制造产业必须像李克强总理说的那样,要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
“中国制造”要以“品质革命”赢得市场价值,这也是推动“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各级政府要注重抓改革、促创新、优环境,同时也要控风险,创造和守护好有利于企业以“工匠精神”专注于产品“品质革命”的市场环境,从体制机制上协调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健全鼓励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与保障机制。(王振峰)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之魂
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指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强调各行各业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指各种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我们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然而,愈来愈多的人尤其青年人择业目光总是盯着地位、工资、福利待遇,考取公务员成首选目标,希望将来当个什么“长”或成为什么“家”,让人深感如今工匠的缺失和工匠精神的遗失。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不能没有工匠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欧债危机中,德国被公认为是最有能力解救欧盟各国的国家。但在19世纪时,英国曾专门使用“德国制造”的标签剔除低端的德国产品,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德国制造”依然已成为全球眼红并企图追赶的“制造业偶像”。德国的辉煌成就靠的不是享誉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而是隐身于德国乡间、却都在本领域拥有世界第一称号的众多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非常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工人们具有令人尊敬的匠人精神。在德国,人们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在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匠人,那是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在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匠人。日本的很多小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一项工艺。在日本的中小企业里,常常可见从老板到工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精心地打造一个零件,苦练一项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在他们看来,中小企业在研发上赶超大企业不切实际,但长时间对一项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注,通过熟能生巧掌握的技能,可以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不衰。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二战以后经济得以快速崛起,制造业能傲视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工匠精神。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在农耕时期就名扬海内外,历史上各类能工巧匠辈出。鲁班是中国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被视为技艺高超工匠的化身。1987年,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业联合会创立“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996年该奖与建设部“国家优质工程奖”合二为一,定名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鲁班奖”的声誉超出了建筑行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公认的质量品牌的标志,是当代中国企业对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把劳动分为贵贱和上下,宋代著名学者汪洙在《神童诗》中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这种古代的糟粕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每年“公考”的火爆场景就是例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变革中,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必然产生影响,在职业选择时过多的重视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此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使得人们坚守和潜心某一职业技能劳动更加不易。这些状况表明中国工匠精神正在渐渐流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寻回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90位,说明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量的增加,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我国1亿美元的GDP,需要消耗能源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现在“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随处可见,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为中低端产品,只能以廉价取胜。一架美能达相机,外形完全一致,只是产地分别标明中国或日本,价格就完全不同。据了解,美能达相机在中国的工厂和日本的工厂生产线完全是相同的。同样的机械设备,做同样的产品,为什么我们做的在世界市场上只能卖中低端的价钱,而日本人做的却能卖高价,是因为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确实比我们生产的好。说明生产技能的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技术往往是画在图纸上的东西或具体的设备,必须由高超技能的工人操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日本制造的优势就是因为有很多掌握高超技能的熟练工人,能够最准确地将图纸上的设计变为真实的产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同样不可或缺,现代工业科技与手工艺将会长期共存,像丰田公司这样高度自动化生产线作业,现在仍有一道工序要由手工艺高手来完成。
当下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各项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包括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改革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对从事的工作、工艺、技术、科技的陶醉、痴迷,倾注了情感。所以,弘扬工匠精神,也是发展高新技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
传承工商基因 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今年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该词刚一提出便引发热议。日前,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召开“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会。
“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工匠精神”意味着专注、严谨、敬业,“工匠精神”在无锡企业家眼里是什么?“工匠精神就是找出我们的强项,中心城区形成文商旅一体化的功能配套。”全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单位天鹏食品董事长马南生说,本土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朝阳农贸市场加上天鹏食品,无锡的“菜篮子”全部在梁溪区,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功能配套,升级产业链,将食品业做大做强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工匠精神意味着质量上乘。”王兴记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强认为,一直坚守的精细化生产成就了今天的信誉卓著。
在座谈会上,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代表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打磨产品,将产品做到极致。”无锡展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培荣如是说。
而专业提供即时法律在线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中铠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一款产品,从最初的1.0版本到现在的2.01版本,已经更新了9次,“‘互联网+’行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我们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为了让用户得到最好的体验。”该公司总裁金为铠这样表示。
无锡自古有重工恤商传统,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无锡和太湖流域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到明清时期,无锡就形成了发达的手工业,特别是近代以来,无锡大力兴办工商实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产值一度列上海、广州之后居全国第3位,产业工人数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上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又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实业报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开放开拓的创新精神、热爱家乡的创业精神”座谈会上,无锡市委副书记、梁溪区委书记徐劼对无锡工商基因、工匠精神的内在精髓做出诠释。
“梁溪区以全市1.5%的土地,贡献了11.8%的地区生产总值,20%的服务业增加值和3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徐劼说,由于新旧动力转换接续问题,目前梁溪区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够强、水平不够高、后劲不够足,亟须通过大力改革、调整、转型力度,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未来,梁溪区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商业氛围,延续百年工商精神,开拓进取,将中心城区的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最终形成融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金融、物流、养老等为一体的全新功能业态。(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