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家到卖家 一步一个脚印
日前,记者来到城南镇冷水塘村一工业园内,在尹伟斌租的仓库里,一排排放满鞋子的货架占据了仓库的大半边。仓库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贴码,一旁放置着满满一堆等待发货的鞋子。
“现在是销售旺季,大家都很忙。”尹伟斌说,别看一双鞋子只卖三四十元钱,最近这段时间销售量大着呢,每天都能突破3000双。这样的场景,是当年的尹伟斌预想不到的。
2009年,电子商务还未在中国遍地开花,网购这一新鲜事物仅在少数年轻人中流行,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尹伟斌还是个没事儿在淘宝淘淘东西的买家。“当时网购已经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了,我就想,既然有人买,自己何不也当一回卖家呢?”尹伟斌借着自己在数码城当业务员的便利,在网上卖起了数码产品。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淘宝店就是一个人、一台电脑的单打独斗。后来,我得知,椒江有一个开淘宝店的人将淘宝做成了一个职业,还组建了自己的淘宝团队。”原来开淘宝店也并不一定是小打小闹啊,这家淘宝店的成功仿佛给尹伟斌打开了另一扇成功的门。
但是,成功来得没有那么容易,开淘宝店也是门技术活。“当时还不知道快递单可以打印,我一开始都是手写的。”尹伟斌说,“如果哪一天订单量多,一张一张快递单写下来手就跟废了一样,有时候甚至还得发动亲戚朋友一起写。直到后来学会了批量打印快递单,这样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除了手写快递单,那时候的尹伟斌还不懂得美图,所有的产品都是用卡片机拍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那时候我还没摸透淘宝的游戏规则,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增加自己店的流量,所以一开始订单量并不多。”尹伟斌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卖的是各类数码产品以及数码产品的配件,因为当时淘宝刚兴起,很多人并不相信淘宝,市场自然不大,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
鞋厂怕偷鞋样 淘宝卖鞋进货难
2009年下半年,发现电商有着巨大潜力的尹伟斌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淘宝买卖中,他还转型了自己的淘宝店,这一回,他卖起了鞋子。“我自己家本来就是开鞋厂的,对鞋子的流通环节也更为了解,加上温岭本来就是鞋城,货源众多,价格也便宜,更有利于我打开市场。”尹伟斌回忆说,他注册了一个叫“南在南方”的店铺,从拍照上架到打单发货,他都亲力亲为。“那时候整个温岭专职开淘宝店的少之又少,顶多是有些批发商将淘宝当成了附加的销售渠道,其实并不重视淘宝市场。”
也因为没有对照,尹伟斌曾在进货时跌过跟头。“那时候并没有多考虑什么,决定卖鞋子以后,就去鞋厂进了一万多元的鞋子回来,谁知道由于新店开张,没有流量,没有顾客,鞋子根本卖不出去。”因为担心鞋子换季快,会让这批鞋子成为压箱货,尹伟斌只能去摆地摊,才消化掉了这批鞋子。
“这件事后,我学了个乖,鞋子不再从鞋厂里拿,而是跑到了路桥等小商品批发市场批发。不像鞋厂一定要批量进货,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里,你可以有多少订单就拿多少双鞋,不用担心压货等风险。”尹伟斌的店铺里主要卖的是中低档的鞋,“一双一般只需要30多元,虽然利润薄,但容易把量做出来。为了招徕顾客,我们还从被动销售转向了主动销售。”尹伟斌说,刚开始卖鞋时,客户要是询问了哪款鞋子,过个十几分钟后,我们就会主动回访,询问他们需不需要买。
尹伟斌的战略没错,在精心打理下,他接到了第一笔订单,紧接着是第二笔、第三笔……店铺信誉和知名度上去了,顾客也越来越多。
顾客多起来了,小商品市场的量已经无法满足尹伟斌店铺的需求,他又将目光重新转向了鞋厂。可是让他头痛的事又出现了——鞋厂不肯给他们供货。“那时候,温岭没什么人做淘宝,我去鞋厂进货要么是因为量太少,鞋厂不肯接订单;要么完全不相信我们,以为我们是去骗鞋样的。”那段时间尹伟斌碰了很多次壁,60%以上的鞋厂不愿意给做淘宝的他供货。
回忆起那时的日子,尹伟斌只能用“苦”字来形容,除了一家家跑鞋厂谈合作,一次次碰壁外,应付淘宝上各类顾客也是件很烦恼的事,“经常会碰到很难搞的客户,因为物流慢了给差评、因为产品不满意给差评……甚至有一次因为快递公司出了事故,快递员亡故无法准时将东西送到,一个客户依然不依不饶要投诉。”尹伟斌感慨,开淘宝真是很不容易。
年销售3000多万元 淘宝店也需有自己的品牌
不过总算苦尽甘来,虽然依然会碰到难沟通的客户,但随着淘宝逐渐走红,尹伟斌的淘宝店也走上了轨道,从单打独斗,到现在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近40名员工,几年时间,尹伟斌打造出了一个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的金冠店铺(金冠店铺是指完成了50万次以上的交易并获得50万个买家好评的店铺),一年合作的厂商就有四五百家,每天店铺流量就有上万人。“现在,一天就有十几万元的销售额。”尹伟斌说,“去年‘双十一’当天,我们甚至卖到了30多万元。”
“现在电商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拼的就是价格和款式。”尹伟斌说,他很庆幸,早早吃到了电商这只“螃蟹”。
这段时间,尹伟斌还开始考虑再一次转型店铺。“为了做量、做名气,之前我们做的都是中低档鞋子,但现在中低档鞋子的优势越来越少了。”尹伟斌告诉记者,“随着淘宝店铺越开越多,相似甚至相同的鞋子在淘宝上的销售也越来越多,为了抢市场,很多店家开始降价促销,逼得我只能放低价格去分这块蛋糕。从近3年的盈利来看,2012年,平均每双鞋子的利润有10元,2013年降到了3元~5元,而今年利润就更低了,有些款式的鞋子甚至要亏本,一直走大众化的中低档鞋已不是长久之计。”
“除了要改变经营方向,走高端路线,提高销售的鞋子的质量外,虽然我们是淘宝店,产品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尹伟斌已开始计划自己设计鞋样款式,让厂家代工,做自己店铺独有的品牌,“没有品牌的鞋子容易被仿,不易维权。而且不是自己品牌的鞋子很容易和别家‘撞衫’以致陷入价格战,只有创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打造良好的口碑,以个性化带动效益。”(温岭日报记者赵碧莹 通讯员葛云丹 李林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