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于江西的家庭小作坊,到南下广东后的企业集团,从刚开始"走出去"的投石问路,到为埃塞俄比亚提供8000多个就业岗位,华坚集团在张华荣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在距离中国半个地球之遥的非洲,华坚集团这颗东非大地上的企业新星正冉冉升起,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标杆,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鞋城,全国政协委员、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带领4000名埃塞俄比亚员工齐唱中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一位名叫“广州”的埃方年轻人说:“能够在这样的工厂里工作,我觉得很幸福!”。让张华荣感到自豪的是,这部片子用三分钟介绍了他的企业。
成立于1996年的华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之一,为多个世界知名品牌生产中高档女鞋,目前已拥有广东东莞、江西赣州和非洲埃塞俄比亚三大产业群。
2011年10月,华坚集团开始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建设,2012年1月项目正式投产,目前已解决当地8000人就业,累计出口超过8000万美金,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得到了当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好评,成为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经贸合作的典范,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标杆。
张华荣领导华坚集团“走出去”,把中国优势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蓄势待发
从起步于江西的家庭小作坊,到南下广东后的企业集团,从刚开始“走出去”的投石问路,到为埃塞俄比亚提供8000多个就业岗位,华坚集团在张华荣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张华荣一心想把华坚打造成为能够承接全世界制鞋业务的百年企业,他抓住了“一带一路”的契机,在短短几年间,成功地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其他意欲“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1983年,刚刚20岁的张华荣复员回家后开始贩卖菜籽,赚了几百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张华荣并没有满足。1984年,张华荣毅然背起行囊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短短几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便弄懂了其中的窍门。这一年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来8位工人,办起了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这是张华荣第一家工厂的名字,也是江西第一家民营鞋厂。当时的江西只有国营和集体鞋厂,这个被赋予“青春”气息的个体鞋厂,成为江西第一批民营鞋厂中的佼佼者。
“青春鞋帽厂”几经变迁,又更名为“南昌华荣鞋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91年,“南昌华荣鞋厂”已经有员工200多人,资本超过100万。
1992年,一位姓叶的台湾人找到了张华荣谈合作。这位叶姓台湾人在香港註册了一家“香港光荣公司”,这一年10月,双方商定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名称中取了张华荣名字里的“华”字和台湾合作者名字中的“坚”字,于是就有了“江西华坚有限公司”。
“不过,台湾人骗了我们。”张华荣笑着回忆这段往事,“他骗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搞了很大的厂房,但他没有出一分钱,也没有给一份订单,实际上还是我一个人在做。这时候,工厂规模已经扩大到有员工560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没有订单,我们苦撑到1994年,最后,不得不走回头路,重新做外销。”
受骗后,张华荣更加珍惜每一笔订单,对每一双鞋的质量、价格、交货时间都严格把关。从1994年到1996年,华坚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没有想到这个被骗出来的‘华坚’,今天还挺有名气的。”说到这,张华荣笑了。
1996年,张华荣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也就是华坚集团的前身,现在已发展成为以专业生产高中档真皮女鞋为主,旗下拥有广东东莞、江西赣州和非洲埃塞俄比亚三大事业群,以及东莞华瑞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等十多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华坚集团形成了集研发、贸易、成品加工、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机配套、物流配送、教育培训、鞋业总部基地、工业园于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华坚有员工15000余人,其中研发团队2000余人,拥有40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年产量超过2000万双。
强大的开发与生产能力、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产品品质与服务,为华坚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中高档女鞋品牌中有30家是华坚忠实的客户。
南下创业
说起30多年浮浮沉沉的奋斗史,张华荣只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我始终很单纯地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做鞋。”
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已完成初步积累的张华荣,带领80名江西老乡南下东莞二次创业。那时东莞制鞋业已经很成气候,是台湾人和香港人的天下,而张华荣是第一批进入东莞制鞋业的内地商人。
张华荣先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开发打样,接订单。当年10月,他出资100万元把东莞厚街一家倒闭的台资鞋厂盘了下来,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我实际上付不起这么多钱,只好欠帐、担保。1998年,我卖掉了江西的厂,彻底南下。”张华荣说。
当时,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莞转移,竞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代工这种生产贸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厂”东莞如火如荼地发展,港资、台资乃至内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在OEM(贴标)制鞋中分一杯羹。几年前曾有数据显示,全球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为了打开局面,在行业竞争的夹缝中赢得一席生存空间,张华荣和公司员工一道群策群力,携手拼搏,共渡难关。凭借长期的诚信、优越的品质、良好的服务,华坚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贸易、成品加工、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机配套、物流配送、教育培训、鞋业总部基地、国际轻工业城于一体的国际化集团公司。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档女鞋制造企业之一,华坚集团在广东省内始终保持较大的产能,员工最多时超过2万人。
截止到2016年,华坚集团在广东省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5亿美元,纳税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筑巢引凤
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埃塞俄比亚时间”,在张华荣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座石英钟。关注着两个国家的时间,说明华坚鞋业如今已然走出“国门”。
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张华荣凭借华坚集团在行业内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秉承“构建全球鞋业高端对话平台,沟通世界产业经济智慧,推动鞋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宗旨,创立了“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并成功主办了六届,被业界誉为“世界鞋业博鳌论坛”。
为了推动广东省鞋业行业转型升级,探索“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之路,张华荣在“世界鞋业之都”东莞厚街投资兴建“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打造了一个集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物流仓储、贸易等产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鞋业新平台。
在“一带一路”号召的指引下,应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的邀请,2011年11月,张华荣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从投资到开工投产仅用了短短100天,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也创造了在世界最穷的国家制造出口美国中高档女鞋的奇迹。截至目前,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累计投资8000万美元,解决当地就业近8000人,累计出口创汇1.2亿美元。埃塞俄比亚华坚出口额占埃塞俄比亚国家鞋业出口总量的65%;华坚集团采购埃塞俄比亚皮料总量占埃塞俄比亚国家皮料出口总量的27%。华坚集团对埃塞俄比亚解决就业、出口创汇做出了特殊贡献,是埃塞俄比亚对外招商引资的形象企业,也是促进中非友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样板企业。
2015年4月,应埃塞俄比亚政府要求,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轻工业城”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轻工业城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占地总面积137.8公顷,以轻工业制造为主,集出口加工、商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带一路”中国-非洲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也是广东-非洲工业合作的先行区和埃塞俄比亚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计划于2020年建设完成。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为埃塞俄比亚创汇20亿美元,提供3-5万个就业机会。
2016年7月19日,张华荣以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的身份,在世界投资论坛(联合国贸发大会·内罗毕)上围绕着“合作促进投资”作了主题发言。
张华荣认为,非洲这片热土是未来工业文明的沃土,充满无限商机。相信在非洲当地国家的帮助下,在中国优势产业的合作下,会有更多的制造企业投资非洲各国,与非洲各国和社会,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非洲工业文明经济发展的财富。
张华荣在演讲中分享了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经验:要有投资非洲的眼光、勇气和耐心;要有投资非洲的长远战略和短期对策;要尊重并认清非洲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要充分调动、培养和发挥非洲本土人才。“华坚模式就是将中国优势与非洲优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把非洲的业务发展作为整个公司业务的重要一环,并且充分调动华坚在全球的资源来支持、来推动非洲业务的发展,真正做到中国和非洲业务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张华荣说。
华坚集团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排头兵”,得到了来自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双方政府、双方商会、双方企业和双方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合作中,华坚集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既有中国特色,也有非洲元素。概括起来,一是要了解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对投资企业的期望,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所在国发展规划“相向而行”;二是积极接触所在地社区,与社区开展招工、民生改造等合作,传递企业“正能量”;三是加入当地商会并加强合作,为企业在当地发展,寻找“朋友”和“后盾”;四是与当地学术机构、媒体合作,提供并开展企业调研,通过当地智库,听取发展建议。
2017年9月4日,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在家中会见了由张华荣率领的深圳市企业联合会代表团;9月9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卢旺达会见了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
在与张华荣会谈时,奥巴桑乔和卡加梅均高度赞扬了华坚集团在解决非洲当地就业方面带来的示范效应,在向张华荣详细介绍本国经济发展和招商政策的同时,均期待华坚集团更加广泛地参与本国和整个非洲的经济建设,为非洲人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张华荣表示,华坚集团是有着广泛国际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型企业集团,未来华坚集团将更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非洲国家的投资建设,积极推进华坚集团第二个“非洲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致力于为非洲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感恩前行
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张华荣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响应国家中西部大开发号召,2002年张华荣在江西赣州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赣州华坚国际鞋城,率先在行业内成功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在赣州劳动用工最多达1.5万人,年产能逾千万双,并长期位于赣州市企业出口额及纳税额前列。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华荣捐款120余万元,并安置450名灾民就业;从2003年开始,在企业内成立残疾人自强班,累计吸收近2000名社会残障人士就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张华荣以个人或华坚名义,在中国各地及埃塞俄比亚的公益捐款累计超过3000万元。
2016年,张华荣响应东莞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在东莞市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工业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云南华坚鞋业公司,聘用当地员工近千人,企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当地的脱贫攻坚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两会张华荣都会提交多份提案,其中大部分提案都涉及“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中小企业并且连续两年参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两会期间举办的“两会沙龙”研讨会。2017年,张华荣在参加CCG两会沙龙时多次强调,企业家要有感恩的心态,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价值观。
如今,华坚集团从一家手工制鞋企业到一家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企业集团,书写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传奇故事。“我们民营企业家的心中不仅要怀着中国梦,还要怀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张华荣说。
“过去的4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一方面是用规模巨大的市场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活力,贡献全球经济;另一方面,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也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贡献了高额利润。”张华荣表示,未来,华坚集团将更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投资,践行中国企业使命,让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好地惠及祖国,也惠及非洲。(史晓芳)
对 话
全国政协委员、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2018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做客了一档特别访谈节目。其间,张华荣从自身角度阐述了“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文化、人才、金融问题,并介绍了华坚集团在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
问:华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毕竟是从中国到非洲,在文化交融方面有没有遇到障碍?怎样化解?
张华荣:我们有很多坎坷的过程。2011年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面临语言沟通的问题,当时要讲中文、讲英文,还要讲埃塞俄比亚当地的本地话。开一个会,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可能多种语言的转换就需要2个小时,很多语言表达得不到充分体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要求中国干部一定要学当地语言,尊重当地文化;另外,当地干部,如埃塞俄比亚的干部也要学中文。通过互相学习语言解决沟通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华坚经过这么多年在非洲的发展,总结了几点经验。一是我们所有的规章制度要在当地的法律框架下,尊重当地的法律来完善我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国家来讲是合法的,对企业来讲是合规的。二是非洲的制造业很少,华坚过去的比较早。我们建立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员工中形成热爱工作、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热爱企业的彼此信赖的企业文化,给非洲员工提供了规范的行为准则。
问:华坚如何充分依托“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南南合作这三大平台,发挥国际人才战略、提升人才竞争力?
张华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到非洲去,我们也发现人才确实是很大的瓶颈。我认为通过企业的发展愿景,通过企业规范的标准培训,解决人才问题有两点:第一是到外面找人才,第二是进行内部培训。外面找人才是要找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比如会计师、律师、懂国际贸易的人。此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内部培训,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罗列出来,进行全面的培训考核。华坚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问:华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没有在金融方面获得支持?
张华荣:在金融方面,确实需要国家提供稳定的政策,要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条件、差异化的担保条件,要用稳定的政策条件支持“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出去发展,融资是很重要的,融不到资,发展会很有限。我们期待着国家对“一带一路”企业给予更多务实的融资支持,提供稳定的融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