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钟朋荣
55岁的钟朋荣被海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称为“中国经济学界四小龙”之一。他是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曾经组织过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改制方案、30多个地级市和80多个县级市的发展战略和方案。
钟朋荣熟谙台温经济,前几年,他就台州模式总结出的“小狗经济”一说,令学术界耳目一新。
A 金融危机启示录
启示之一:艰苦奋斗不能丢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第一个思考就是,应该提倡艰苦奋斗,还是鼓励吃光花光。简单说,美国人的金融危机就是吃光花光,吃出一个大窟窿,最后让全世界来补这个窟窿。相比之下,维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比如廉价劳动力、高储蓄等等,我想这些仍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这里面就涉及如何看待当前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利用世界经济衰退的机会,我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既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也可以在短期内拉动就业,是对的。不过必须看到,现在修这些“铁、公、机” (铁路、公路、机场等)短期内是不产生效益、不产生需求的,这就等于把资源提前透支,把钞票留给社会,多了就会产生新的通货膨胀。
所以我的观点是,既要养不下蛋的“铁、公、机”,更要养更多的“母鸡”。就是要通过减税,让更多企业扩大规模,创造财富、创造有效的需求,源源不断地生下更多的“蛋”。
我常说,中国的经济学是勤劳人的经济学。这个思想也是我在浙江,特别是台州、温州长期调研过程中形成的。台州人就是中国的阿信。艰苦奋斗不能丢。我们要弘扬这种创造财富的奋斗精神,还要用政策法规保护勤劳,让更多人勤劳致富。
国富之本在民富,民富之本在民勤。民勤之理,在于对私有财产充分保护,在于低税负,在于政府的廉洁高效。一句话,中国的富国之本,就是八个字:降低负税,减少公章。
近期以来,各地发消费券的、发各种各样补贴的很多,要我看,发钱不如减税。发钱先得收钱,收钱的中间环节就多了,有成本的问题,有腐败的问题,不如直接减税,减少成本,还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民间的创富愿望。去年我们的GDP增幅9%,税收增幅在18%以上,两倍,再往前几年,税收增幅几乎一直是GDP的三倍左右,我想我们减税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启示之二:自家孩子自家养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第二个思考,是如何看待美国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应该建立怎么样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竞争本质是制度竞争;区域的竞争,本质也是制度竞争。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缺陷。打个比方,企业好比“小孩”,股东好比“父母”,职业经理人好比请来看孩子的“阿姨”。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股权分散、两权分离、独立董事和股票期权,“父母”把“小孩”交给“阿姨”养,给她股票期权鼓励她做好,又请了独立董事监督她。可现在问题出来了,独立董事看不住“阿姨”,“阿姨”还伪造业绩,抬高股票变现走人,结果呢,她富了,“孩子”苦了,“父母”倒霉了。
这就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阿姨”靠不住,“孩子”还是自己养放心。特别是规模不是很大的企业,采用家族模式有它的优势。台州经济发展得这么好,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得好,没人敢欺负。
中国的孩子谁来养?我说,中小企业学浙商,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大企业学晋商,把“好阿姨”变成“父母”来养。山西票号规模很大,不得不用“阿姨”,他们怎么办?他们采用了 “身股制”,对大掌柜、二掌柜等重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给股份,让他们参与分红,身后还有一个“故身股”,去世后一定时期内继续分红,这样把“好阿姨”变成“父母”,尽心尽力地养好“孩子”。《乔家大院》里的大德通票号,最后东家的股份虽然减少了,但是赚的银子却更多了,就是这个道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吃“西药”,先是前苏联的“西药”,再是美国的“西药”,现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自己的“中药”了。
启示之三: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是过多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包装后患无穷,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而不是设立更多的金融机构。美国的一个问题是有钱人和用钱人之间有太多中间人,即便融资成功,也要付出很高代价。
相比之下台州的民间金融有其优势。比如说标会,它的一大特点是以亲友同乡的信用为基础,投资者和融资者直接结合,融资成本低,拍卖机制、市场利率,双重担保。我觉得是有其合理性的,要帮它完善、规范化,帮它实现合法化。
我不赞成搞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就要让有钱人和用钱人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近,中间环节尽可能少,中间费用尽可能低。所以我一直主张将民间融资合法化,充分发挥区域性证券市场以及各种直接融资的作用。
区域性证券市场值得探索。什么叫企业上市?企业向内部职工发股票,叫内部上市;向本地百姓发股票,叫本地上市;向全国人民发股票,就叫全国上市。在我看来,在中国社会信用比较差的情况下,前两类的上市稳妥得多,家门口的企业办得怎么样,我们有数得多,放心得多,它们也不敢蒙人。
台州这么多企业,完全可以挑出一部分来搞试点,在当地发股票,当地老百姓买,多好,有的企业并不需要那么多钱, 5000万元、8000万元就够了。
B 企业危机应对九式
对策之一:利用经济危机,进行“反周期操作”。
具体来说有四种方式:低价储备原材料,低价进行设备更新,低价收购相关企业,在股市抄底。
这里要掌握的策略是:“买入不急、卖出不贪、止损要快”。一般产业的投资要谨慎,不过土地、钢铁等资源现在的价格较低,应该说还是具备了长期投资的价值。对于那些长远来看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企业要尽快“割肉”,不能再“补仓”了。
对策之二:利用全球经济衰退的机会进口廉价资源。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说,现在是储备石油等资源的好时机。企业家也一样,不要满脑子想着出口,要在进口方面找机会。这是进口资源的好机会,过去我们从出口里面赚钱、发财、找商机,现在我们要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在进口里面赚钱、发财、找商机,帮助国家把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用好。
对策之三:加紧进行人才升级和设备更新。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的海外并购数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实现技术收购和市场收购。
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企业倒闭,人才大量失业的时机。台州是民企造汽车的基地之一,国家也提出了汽车产业振兴计划,要我说,直接花钱每年“抄底引进”100名欧美的汽车工程师,整个汽车行业就会加速改观,中国的汽车完全可能在更短时间内打败外国的竞争对手。
对策之四:打造核心竞争力来应对金融衰退。
怎么打造?第一是要通过专业化打造,我的建议是:中小企业最好搞单一化,最多搞系列化,尽量不要搞一体化,千万不要搞多元化。中国的企业家要学会自控,不要以多为荣,不要自我放大。
第二,要通过环节集中打造。一个企业只做一个产业,甚至只做一个产业中的一两个环节,把全部资源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地方,其余部分能外包的尽量外包。
少养多买,尽量外包,这是温台企业的成功经验。危机来时我减少下家的订单就可以了,没有那些“大而全”企业尾大不掉的包袱。
上下游之间有很多经营模式,比如现货交易、长期合同、战略管理、相互持股、特许经营等等,不一定样样自己投资。
对策之五:收缩规模,走做专做强之路。
是做大做强,还是做专做强?这也是青岛经济与温台经济的一个区别。前者是大企业立市,打工者多,后者是中小企业立市,老板多。前者是少数人操心的经济,后者则是成千上万人操心的经济,我想,这才是台温经济的活力所在。
我的看法是,企业规模是社会诚信水平的函数,当前中国经济还不具备做大做强的成熟条件,但是做专做强却有独特的优势。很多老板喜欢看美国企业家写的书,500强企业的书,我推荐他们看的是德国人写的《隐形冠军》,我们要走德国之路,德国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很多,专而强,他们不是追求500强,而是追求500年。
对策之六:制度创新。
让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把“好阿姨”变成“父母”。这既是融资方法,也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对策之七:利用大量企业破产倒闭的机会兼并收购。
你建个厂得投一个亿,还得到处去买土地、办手续、盖房子,没几年下不来。现在呢,收购一个企业可能5000万元、3000万元就够了。包括到国外买技术、推品牌,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兼并收购一定要围绕自己的专业优势来做,这样才可能有能力消化。海螺水泥就是这样,兼并收购了多家水泥企业。
要学会把证券市场作为并购平台,比方说,通过买钢铁股份达到类似于建钢厂的效果。银监会前不久还出台文件支持贷款收购。这些都是国家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性投资的信号。在当前企业价格普遍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下,贷款收购是有实力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相信将会引起新的并购狂潮。
对策之八:通过金融创新实现多样化融资。
比方说,资产证券、融资租赁、信托、融资租赁信托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这里还要提一点,对于靠自身能力确实抵抗不了危机但行业还有发展前景的,老总要敢于找一个“大鱼”把自己吃掉,甘当二股东。
对策之九: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这方面,DELL先卖后造的商业模式和阿里巴巴的运行模式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网上销售、网下配送的方式,将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消费者。
C 家族模式+小狗经济+产业集群,这是台州经济的逻辑和优势
浙江的县域经济是全国的样板。浙江经济与内地经济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我总结出十条,比方说前者是资源型经济,浙江则从市场出发选产品;前者是杂货店经济,后者是专营店经济等等。
但是简单讲,家族模式+小狗经济+产业集群,这就是浙江、特别是台温经济的逻辑,也是它的活力所在。
对台州中小企业而言,家族模式解决了我国经济环境信用状况差和代理成本高的问题。“小狗经济”解决了企业规模小和老板水平低的问题,产业集群解决了交易和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我去年年底来台州讲课时说过,台州经济四个不能丢:艰苦奋斗不能丢、家族体制不能丢、“小狗经济”不能丢、民间直接融资不能丢。这些是应对危机、求得更长发展的一味独特的“中药”。
□温岭日报记者 王军波 实习生 赵微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