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挑着担担背着箩筐走家串户的小商贩,到身家上亿的民营企业家,冯秀乾创业成功的背后,充满了艰辛曲折,而当这位西南地区的“毛线大王”雄心勃勃地进行扩张的时候,却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投入7000多万元的印染厂陷入困境。冯秀乾将再对印染厂投入3000万元资金,目前已有合作伙伴与印染厂有了战略合作意向,他相信印染厂将很快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日前,记者前往重庆綦江县采访了重庆川江针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秀乾。
小商贩成长为“毛线大王”
记者:从一个走村串户的小商贩到身家上亿的民营企业家,创业过程一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创业经历?
冯秀乾:1962年,我小学毕业十三岁开始参加农村劳动,到30岁前,一直依靠种田养活自己。中间,我曾因生活极度贫困,投靠湖北省黄陂县一个亲戚家,靠着勤奋努力、吃苦肯干的精神进了当地的一个国营农场工作。改革开放初期,我预感商品经济的大潮即将来临,利用当时的地区差毅然推销起了毛线针织及日杂用品。
上世纪80年代,我靠平时积攒下来的几百元钱起家,和妻子一起,把武汉的小百货、针纺织品送到綦江偏僻山区的千家万户,利用地区差、时间差赚一点辛苦钱,在不怕苦累的勤奋中,生意越来越好,逐渐成为当地的“万元户”。
1987年,我积累10万元,成立“永久商行”,批发销售百货、毛线。由于诚实守信经营,逐渐在商界建立起良好信誉,一年的销售收入达两三千万元。很快,我在成都、昆明、武汉和贵阳等地办起了连锁批发分店。
记者:为什么想到办毛线厂呢?在投资创办川江针纺公司后,不久即遇到毛线消费萎缩时期,你是如何闯过这一关,带领川江针纺公司发展为今天在西南地区颇有影响的大规模毛纺企业?
冯秀乾:我依靠农村积累了300万元资本,在1994年7月投资创办川江针纺有限公司,经销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产品,并请其它企业为自己贴牌毛线进行销售。我当时想,“如果自己办一个毛线厂,产品销往西部,市场不成问题,还可以节约很多运费。”1998年,綦江一家国营织布厂破产倒闭,工人下岗,生活非常困难,政府压力很大。我自筹1200万元买下了破产的织布厂,改造为毛线生产厂,把下岗工人重新招回工厂上班,开始与毛线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毛线厂红火了一年后,由于手工编织毛衣的人越来越少,毛线消费开始萎缩。我利用自己在西南地区开创的销售网和品牌优势,出钱培训经销商使用编织机。“经销商有了编织机,不但扩大了企业的毛线销售,而且还可以生产出个性化毛衣。我们公司下属的经销商有了上千台编织机,稳定住了毛线销量。”
目前,毛线厂年产量稳定在1000吨左右,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成为西南地区的大规模毛纺企业。
诚实守信创“三赢”
记者:你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创业成功?
冯秀乾:很多成功的企业老板,在创业之初大都是从小生意做起,无论是做小生意,还是办企业,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守信。我从当年的小生意,到今天办企业,一直坚持着“诚实守信,勤奋不懈;将本求利,忍辱负重”的经商理念。
记者:能否详细谈谈你经商办企业的理念?
冯秀乾:不少人都抱有一种“无奸不商”的成见,认为做生意的人都很奸诈狡猾,惟利是图,在这种成见下,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支持,经商办企业才能得到发展。
1991年,开封毛纺总厂给我发来一车皮利用边角料纺制的市场畅销的“六一二”细毛线副品,出厂价很低,用肉眼看,跟“六一二”正品线一模一样,完全可以混充“六一二”卖出,我可以净赚十万元。十万元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是相当具有诱惑力,许多人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十万。我爱人有些动心了,悄悄地劝我把这批货销出去,但我坚决拒绝。
我对爱人说,“我们以次充好,伤害的是客户的利益,损坏的是自己的声誉,这样做就是彻底断了今后做生意的路。”后来,我将这批“六一二”副品全数退回开封毛纺总厂,虽然倒贴了一万多元的运费,但我赢得了良好的商业信誉。
2004年冬天,贵阳客户李松到我们公司提货,刚到公司不久的仓管员无意中少发了价值一万多元的10件货物,事情过了一个多月,公司在盘存时发现多了10件,经反复核对,查出是少发给了李松。此时的李松还全然不知,当我们将这10件货物退还给他时,他感动不已。
我认为做生意不能小富即安,一定要勤奋不懈。上世纪80年代,在我老家的赶水镇上,有一个卖糍粑块的,赚了10余万元,房子也修得很漂亮,几个儿女都有工作,当时在镇上算是小富人家了。可是,由于他安于现状,几个儿女甚至也不上班,一家人就守着老本吃,不久就坐吃山空了。他现在又重新卖起了糍粑块,但生意大不如当年了。
做小本生意的人,都是将本求利,要想把生意做大,只能靠勤俭节约。至于忍辱负重,是我切身经历的感受。我办起了企业后,很多亲戚朋友找上门来,要求到厂里工作。出于一种亲情友情的原因,加上也是解决就业问题,我欣然接收了他们。但是,让我想不到的是,那些亲戚朋友认为我是个老板,帮助他们是应该的,在厂里上班很不遵守规章制度,甚至跟管理人员顶着干。有几个亲戚在厂里实在太过分,我决定辞退他们,却遭到他们的辱骂和别人的闲言碎语。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大局,我极力忍受,最终付给他们一笔钱后让他们离开了企业。
记者: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给你带来了什么?
冯秀乾:自1994年创办川江针纺公司以来,我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公司一直被金融部门评为AAA级信誉单位,是银行多年的优良客户。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川江公司以诚信的典范带出了一大批遍布全国的诚信客户,客户有大有小,资产几十万到上千万,都是诚信经商,一些客户从农村进入城镇,买房屋,购产业。一些客户是下岗工人,白手创业,凭着诚实守信,生意做得很红火。
有人在总结我办毛线厂的社会效益时用了“三赢”来概述:一是政府赢,减轻了就业压力,增加了税收;二是工人赢,重新获得了稳定工作,收入比国营厂还多;三是企业赢得了发展。
投资印染厂陷入困境的思考
记者:毛线厂经营得红红火火,为什么想到投资创办印染厂?
冯秀乾:毛线厂一直有个印染车间,由于国家对环保要求的门槛提高,印染车间需要进行改造,我当时想,与其投资改造印染车间,不如单独建一个印染厂,这样还可以对外开展业务。此外,我想到重庆是老工业基地,纺织工业过去非常繁荣,有不少大中型国营纺织厂、印染厂。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印染企业大部分破产倒闭,重庆纺织业大大萎缩,江苏、浙江棉毛纺织品占据了重庆市场……印染是纺织制衣的中间产业,发展印染业,上游可促进纺织业发展,下游可促进制衣业发展,如果形成产业链,对振兴重庆纺织业、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都会产生积极意义。2001年,恰好有一个从事建材经营的外地商人因为建材生意难做,跑到重庆找我合作创建印染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决定和那个老板合资创办印染厂。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项目申报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前期已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时,那个外地老板因为房地产恢复生机,建材生意好做,不愿再到内地投资,撤资离开了。
记者:外地老板撤资离去,你是如何应对这一临时变故的?
冯秀乾:那个外地老板撤资后,印染厂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就完全落到我一个人肩上了。我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印染厂建设半途而废,不但会导致我数十年经营所得将会赔光,而且跟随我多年的数百名职工也将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保障!作为一个企业的带头人,我要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员工负责。为了筹集资金,我忍痛卖掉了在上海购置的房产,抽回资金投入印染厂建设,但四、五千万资金投下后缺口仍然很大。
后来,我一家银行、一家银行地登门求贷,向所有的亲戚朋友借,该去的地方都去了,该找的人都找了。印染厂基建投入上两千万,为了保证在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按时领到工资,我仍然坚持诚信原则,想尽一切办法,按合同准时付清了基建款。
在边筹建、边生产的过程中,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用两年半的时间筹齐了7000多万元建设资金,在2005年底建成了年产能达5000万米规模的现代化印染厂。但我万万没想到,这个已经投产的印染厂却陷入了重重困难。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印染厂陷入困境?
冯秀乾:我觉得首先是我的决策有误。创建印染厂的目的,是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可促进上游的纺织业发展,又可促进下游的制衣业发展,这对振兴重庆纺织业、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政府的规划实施和政策扶持,仅靠一个民营企业来推动几乎不可能。
其次,重庆地处内陆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缺乏交通优势,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过高,导致缺乏综合竞争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重庆的交通虽然越来越便捷,货运时间大大缩短了,但物流成本仍然较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仍然不及中东部地区。
再次,由于印染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少,难以招到技术人员。我们印染厂有200多名工人,但技术人员只有20来个。技术人才匮乏,制约着印染企业的发展。
此外,新创建的印染厂,仅在环保上就投入了500多万元,占了总投资的9%,这增大了产品的成本,虽然印染厂的设计年产能达到5000万米规模,但由于缺乏成本竞争优势,经营业务受到严重的影响。
记者:面对目前的困局,你有些什么打算?
冯秀乾:全国有印染企业2500多家,而重庆仅有3家。目前全国印染行业的年产量是500亿米,两年内需求将达600多亿米,具有很大的市场。一些大环境的改善,比如产业规划、交通条件、印染行业人才匮乏等方面,我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但从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如果再对印染厂投入3000万元资金,用于污水处理和添购设备等,印染厂很快就能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合作伙伴与我们印染厂有了战略合作意向,一旦注入了新的资金,印染厂将很快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土经济学家”的追求
记者:你曾担任綦江县政协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綦江县工商联副主席,也曾被称为“土经济学家”,在参政议政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冯秀乾:所谓“土”,是说我提出的问题太“基层”,太实际。我先后提出了以十六大精神和新宪法精神为准则彻底清理各级各类文件法规、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重新编写各级各类教科书等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在主要劳务输入省市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议、关于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外出技工回乡工作的建议、关于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关于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中心试点的建议等提案,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有的建议被采纳。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很大的农民工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与企业农民工接触中,我意识到农民工养老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谐。2004年,我出资20多万元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调查,调查历时3年,形成的调查报告及建议呈送全国政协、党中央、国务院,引起高度重视。建议推动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进程,现在已经被采纳。
记者:你已年届花甲,临近退休之年,打算如何处理企业?是否考虑让儿子担任企业的接班人?
冯秀乾:我的观点是班子大过儿子。我儿子从国外学习回来,在企业里负责销售。我觉得儿子还可以,但还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我经常教诲自己的子女和员工,“不要问国家给你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把这句话贴在进公司的大门口,让自己的子女和员工看到后能引起深刻的反思,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我在着手组建一支管理团队,实行股份制运作,子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均作为股东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分配。以后接管企业的,不是我的儿女个人,而是一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