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新政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2014-09-22

                                                                               ------- 创新工作举措 加大财政扶持

成都市新都区连续出台新政,从政策层面创新工作举措,加大了对民营经济财政扶持,在着力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瓶颈,针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难、创新难、生产成本高利润薄、企业生存艰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支持意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和巨大潜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成都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措施,号召全区上下鼓足干劲,夯实措施,加快发展,成都市新都区委日前出台了《新都区关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强《意见》的可操作性和落实效果,新都区政府随后配套出台了《新都区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增长的18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政策层面创新工作举措,加大了对民营经济财政扶持,推动了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据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新都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二季度明显好于一季度,显现出经济运行“新常态”特征: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下行风险可控,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发展趋势稳中向好。
转型升级促发展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如何帮助非公有制经济走出生存危机,重塑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勇气?刚刚出台的《意见》《措施》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转型升级53条政策和经济平稳增长的18条措施,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优惠政策中,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技术及产业模式等方面鼓励企业进行探索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着力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瓶颈,针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难、创新难、生产成本高利润薄、企业生存艰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支持意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和巨大潜力。
占地170亩的科伦药业,今年新投资6.89亿元启动“高端软包装生产线和出口产品生产项目”,《措施》让科伦享受最高500万元的技改补助。
扶持民营经济渡难关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很多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在稳增长的18条措施中,稳定投资成为措施的重中之重,受到众多企业家的强烈关注。
《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奖励力度,多项政策在全成都范围也是最高的,从创新的角度看,多项政策属于区内首创。18条措施,从稳定投资、促进消费、发展产业、创新驱动、减轻负担5个方面入手,在强调增强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支持微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等方面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具体措施。
《措施》以重奖推手,积极促进企业进一步树立市场主体地位,体现“放权、补贴、减负”的特点,为进一步解放区域生产力,全力促进新都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注入“强心剂”。一视同仁的对民营企业进行财税支持,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政策引领得实惠
近日,新都区召开经济发展大会,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阶段稳增长、促发展各项工作。重点解读了新都区政府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18条措施。上规模工业企业、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服务企业、重大农业项目业主和中小(微)企业代表共430余人参会。
新都区工商联副主席单位、四川科伦药业董事长民营经济代表刘革新说:“此次出台的18条措施和53条意见非常棒,优惠政策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目的是推动非公经济做大规模、调优结构、增强实力。措施具体,意见系统全面,很有爆发力,很真诚,这是令人很感动和振奋的,我相信新都一定会成功。”
18条措施的出台,对于企业来讲不只是减负、补贴作用,更多的是促进、鼓励作用,激励企业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这不仅让向科伦药业这样的本土企业得到实惠,也让达利园这样的外来企业感到振奋。
“危机蕴藏着转机,困难与机遇同在。”就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促进新都经济加快发展,新都区委书记徐富艺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振奋精神、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稳增长。二是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当好主力稳增长。在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和产品向高、精、尖、优方向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节能减排,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加快技改,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三是要强化举措、因势利导,坚强后盾稳增长。切实抓好政策落实,主动帮助企业跨过政策门槛,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强化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积极化解“中梗阻”。
搭建平台服务发展
新都区工商联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民营企业融资难、人才缺、招工难等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搭建了“五大平台”,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建立区领导联系民营企业机制,定期召开由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及政府职能部门参加的企业家座谈会,就改善投资环境、把握经济运行形势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开展座谈交流,征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名牌兴企等方面的服务,搭建起民营企业家与政府部门之间互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
搭金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贷款难问题,每年组织工行、建行等金融部门与企业举办银企对接会3-5次。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基层商会搭建转贷基金平台,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困境。2013年,通过与市级专业商会的联络联系,采取以企引企的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和融资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会同工行新都支行为中小企业融资8.77亿元。
搭建维权服务平台。聘请律师为法律顾问,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咨询、企业维权、劳动纠纷非诉调解等法律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预防和化解经营风险。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的沟通合作,搭建非公经济人士教育培训平台。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利用好高校优秀师资资源,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创新精品课程,为区内有意于在文化素养、管理能力、人脉关系以及职场生涯上有所提高的各层次管理人员、各类型企业提供了一个高质有效的学习与进步的平台。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员”作用,通过QQ群、微信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会员企业印发国家、省、市、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李奇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