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最大的工量刃具交易市场、全国最大的泵与电机基地……从粗犷生长的家庭作坊到温岭制造的机杼万端,回望温岭民营经济孕育、成长、繁荣之路,一个个“中国第一”“全国之最”的背后,是无数岭商勇于革新、勇攀高峰的见证和注解。
去年,随着温岭规上工业强势挺进千亿,温岭企业家发出了冲刺2000亿的豪迈宣言。面对新的赶考之路,他们又该如何抢抓“两城两湖”新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自今日起,市工商联联合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2000亿·岭商向未来》系列报道,听企业家讲述创富故事,找寻温岭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
不跟风、不盲从,专注差异化市场,在细分领域里争夺全球话语权,凭借着在“长尾”里寻找蓝海的故事,不久前,浙江铭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登上了《浙江日报》头版头条。
铭振电子是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是台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全球经贸不乐观以及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它却持续三年实现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铭振电子的工业总产值同比更是增长60%以上。
和德国同时起跑
EC离心风机填补国产空白
走进铭振电子的车间,最近工人们都在忙着生产EC离心风机。这是铭振电子花了10年时间研发出来的拳头产品,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该类型产品的国产空白。
“相比起其他风机,这款风机不仅可以智能化操作、远程控制,而且能效也高,比传统风机高40%~50%。”铭振电子生产运营总监陈洪星说,“因为国内竞争对手比较少,性能又能媲美德国产品,价格和德国产品相比更有优势,最近,这个产品的订单我们都来不及生产。”
1至9月份,铭振电子的订单增长了60%以上,这其中,EC离心风机的订单量就增长了一倍多。
但是如果时间倒回到2010年之前,铭振电子的管理层或许想象不到他们正准备着手研发的EC离心风机会在10年后爆发出这么大的潜力,他们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市场的到来,让他们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去等待。
一个小小的电机,为何研发和上市之路会这么难?
“当时我们决定要研发EC离心风机时,是做了很多背景调查,花了很多心思的,我们一直希望用最前沿的技术去国际市场上竞争。”铭振电子总工程师黄世舒说,他们启动研发EC离心风机时,德国企业也刚刚起步。“这也意味着在这项技术上,我们和德国是同一个起跑线的。”
但是想要真正突破EC离心风机的核心技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电子元件方面,当时我们的公司还不完全具备这个能力。”黄世舒说,铭振电子只能寻找外部力量进行合作,还因此走了不少弯路。“我们曾经找过上海、广东、无锡等多个地方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在不断失败、不断尝试中,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直到六七年前,董事长陈学森决定改变方向,提升自己的研发力量,自己研发芯片。他们在山东青岛组建了研发团队,与高校合作成立研究院,还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埋头研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直到技术真正落地。
技术的落地只是开始,市场真正的爆发期却是在最近五年里到来的。
都说疫情对企业来说是一场危机,但何尝又不是一场机遇。铭振电子的EC离心风机正是随着疫情以及国内5G基站的发展,迎来了属于它的机会,在机房空调和医疗空调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不仅参与了此前火神山医院建设,还接到了泰国曼谷战略储备库的订单。
破釜沉舟放弃原有产品
转向“精而专”路线
“EC离心风机在市场上被认可,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黄世舒认为,不管经济如何萧条,市场永远都在,但是如果产品不具有竞争力,那就极有可能被更优秀的产品所淘汰。铭振电子现在坚持走“精而专”路线,就是为了能在全球竞争里为自己增加更多的底气。
十六七年前,陈学森夫妇俩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曾在国营企业工作三十余年的高级工程师黄世舒,这样一位出色的技术人才兼管理人才,正是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夫妻俩向黄世舒抛出了橄榄枝,但如何让大家都争着抢着的高端人才选择铭振呢?一次又一次地沟通联系,一次又一次诚恳地向其诉说公司创业过程和发展现状。就这样,夫妻俩在求才之路上坚持了2年,终于打动了黄世舒。
黄世舒回忆刚来到公司时的情景,“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定位,当时我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企业要放弃现在生产的低端、高能耗产品;二是在产品定位上要精而专。”他说,“其实当时企业效益还是很好的,但我觉得同质化竞争没有意义,那都是一时繁华,对企业来说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真正的竞争点还是在高价值、高端产品上。”这也是后来黄世舒敬佩陈学森夫妇的地方,“在十几年前,在当时很多企业还处在模仿阶段的时候,他们完全信任了我的判断,并支持我所有的做法。”
陈学森夫妇的支持给了黄世舒很大的动力,他放开手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攻产品从传统电机转向新型高级外转子电机,技术标准以德国等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作为参照。
“当时厂里还积压了不少高能耗、低端产品,我们用了十几辆车,全部拉走当废品卖掉。老板娘还为此偷偷抹眼泪。”黄世舒说,这其实是一个破釜沉舟的做法,但是如果按照当时的条件,企业想要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兼而有之,是没有办法都实现的。“我们必须放弃一个。”
也就是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心,让铭振电子“小而精”服务高端市场的发展定位真正成型。
“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我们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的能力。”陈学森说,近三年来,铭振电子研发经费支出就占主要产品销售收入的6%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平均达到92%,还因此成为了温岭2021年度科技创新20强企业之一。今年也不例外,1至9月份,铭振电子在研发投入上就超过了千万元,同比增长50%左右。
国内市场增长超60%
成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
铭振电子之所以将最重要的第一枪的主攻产品定位为外转子风机,则是因为看中了当时外转子风机在全球市场上都还是比较新的技术,有着非常新的结构模式。“这个产品是德国率先推出的,既然我们决定用技术打市场,那第一枪就应该用最前沿的。而且我们也评估了自己的基础和实力,判断这个我们能实现。”黄世舒说。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后来,铭振电子就是凭借着这个产品敲开了西门子的大门,也因此闯进了欧美市场,和国际一流企业有了一较高下的能力。
当然这是后话,在外转子风机被研发出来后,在被西门子认可之前,他们对产品是否能够被市场认可还是非常忐忑的。当时,陈学森和黄世舒决定,去德国参加机电展销会,让市场看看他们的新产品。而在这之前,陈学森连飞机都没有坐过,更遑论出国。
“那次出国花了十多万元,这在当时差不多是公司大半年的利润。”黄世舒说,他们在展会现场直接切开了两台电机,只为了让参展的客商能够更加了解铭振的产品优势。
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目标对准了西门子。“西门子在全球都是人尽皆知的企业,我们拿下它确实困难,但一旦拿下它,就等于拿下了通往欧美市场的名片。”
陈学森和黄世舒提着自己的电机,直接“闯”进了西门子总部。“我们其实对自己的产品还是有信心的,中国制造在成本、产能、效率上都有优势,我们唯一的短板是技术,只要技术跟上,就没有问题。”
但是和其他大企业一样,最初西门子并不信任这家从温岭这个小县城而来的企业,从技术确认到样品测试,再到样品试机、小批量采购等,西门子花了2年多时间考察铭振电子。直到2008年,铭振电子才真正进入到了西门子全球采购系统,成为西门子认可的合作商。
而这也是铭振电子真正走出国门的开始。在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制造商和采购商都在想办法自保,试图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企业的高性价比就在这时发挥出了优势。铭振电子也因为有了西门子的“背书”,大步迈开了“开疆拓土”的脚步,德国、俄罗斯、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铭振电子的合作版图越来越广阔,成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常客。“有一段时间,我们75%以上的市场都在国外。”黄世舒说。
随着近几年全球疫情的爆发,铭振电子又及时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借着产品的东风“杀”向了东南亚市场,“杀”回了国内市场。“去年,我们国内市场增长了70%,今年,我们在国内市场的增长幅度也达到了60%以上。”陈洪星说。
因为“两条腿走路”,还走得甚是稳当,不久前,铭振电子还成为了省级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中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