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引领发展:颜值与气质兼修

2018-02-04

   持续拉大的城市框架,通畅便捷的城市主次干道,不断延伸的绿道和公园,日益完善的城市管理……我们共同见证了温岭这座城市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8年,市党代会报告将“突出城市引领发展”列为一项重点工作。以此为契机,我市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畅通城市路网、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等“四大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能级。
                                                     畅通路网,出行更加便捷
  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17年10月26日下午,位于城西街道的川安南路(上林路-中心大道)改造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眼前的川安南路,已全线实施了路面油化、美化,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在现场,可以明显感受到公路扬尘、噪声污染大幅减少,路面平整度、环境舒适度大为提高。在道路两侧修建的3米宽非机动车道和1.75米宽的人行道,确保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而道路中央增加的隔离护栏,都极大地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全线都配套了标志、标牌、标线,在居民点密集区域还施划有斑马线,并增加了行人出行安全提示。
  此前,由于川安南路路段上有城西小学与城西幼儿园,两校学生上下学时段交通严重拥堵,周边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改善其交通通行条件、方便市民出行,去年4月,川安南路(上林路-中心大道)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历时183天完工。工程位于城西街道,道路北起中心大道,南至上林路,改造道路全长2.7公里,同时沿线5座桥梁也同步进行断面改造。
  去年,同样“改头换面”的还有万寿路、人民东路等13条城市主次干道。如万寿路和人民东路等都取消了原机非绿化隔离带,将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并且对各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优化设计。此外,道路两侧还设置了边护栏,路中间设置了花箱护栏,在实现机非隔离的同时,也装点了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的万寿路等路段,将最外侧机动车道施划为朝夕停车位,以缓解老城区居民的停车难题。
  这些城市路网改造工程竣工后,极大地缓解了道路堵车现象,方便市民的出行。与此同时,田园路、东安路等7条“断头路”也被逐一打通,城市路网愈发完善,也变得更加合理、顺畅。
  今年,我市将围绕“外畅内序”的路网建设目标,启动G228南环路城区段、横峰大道、牧长路等快速路网建设,开工建设S1轻轨交通和高铁换乘综合枢纽站,建成百丈路、阳光大道、三星大道、东门路等城区交通疏解环,强化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造和医疗中心周边配套建设,着力构建高架、地面、地下快速转换和轻轨、公交、单车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挖掘城区停车场空间,全年新增公共停车位1200只。同时加快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建设。
                                                     完善功能,提升幸福指数
  1月31日上午,在西环路城西段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工地上,工人正抢抓进度,对人行道进行修缮,边上的草坪内已栽种上了造型各异的绿化乔灌木和草皮等。
  西环路是我市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我市展示自身城市面貌的一个窗口。去年,西环路两侧绿化景观提升工程,被列为我市着重打造的标志性精品绿化景观工程。而在工程实施前,眼前位于西环路城西段的这块地方,地面起伏不平,杂乱无章,还有不少低洼地。
  提升工程于去年10月份正式启动,预计在今年春节前全面完工。届时,将进一步提升道路颜值,扮靓流动风景,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加分。
  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城市”的理念也被引入到工程当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交界处,被特意开凿出数道排水沟,分隔非机动车道与边上景观草坪的石条下方也开设了通水口,以便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景观草坪内。“景观草坪里设置了植草沟,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经过草坪过滤进入植草沟里,通过植草沟渗透初步净化后,沟内满溢的雨水再经过草坪内的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内。”现场的市城建指挥部施工人员介绍。
  改变的不只是西环路两侧。占地500亩的九龙湖公园一期投入使用,下保山公园即将建成开放,全年新增沿河沿山绿道94公里、绿地150万平方米,更换改造城市道路绿化带60万平方米……随着城市景观系统的显著提升、绿道的不断延伸,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我市将加快空闲地开发利用,摸清城区未开发土地和边角空闲地底数,加快村留地开发,整理出让开发用地,其余全部拆除围墙,建成城市小绿地、区域停车场或街角小景观。加快城市绿廊建设,贯通沿河、沿湖绿道,完成西环路、迎宾大道两侧绿化提升,开工建设五龙山公园二期、北山公园、月洞桥公园、西溪山公园、植物园二期,逐步提升改造重点道路、重要节点景观绿化品质,全年新增绿道30公里、公园绿地30万平方米。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编制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完善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机制,有条件试点建设地下管廊,新建、改造道路强制推行管线入地和共同入沟,探索公共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与人防工程结合建设,推行市场化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功能的载体,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通过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市域总规修编被列入省级试点的大背景下,我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完成修编,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审批的县市。
  城市设计得到重视。我市已完成九龙湖二期城市核心区和西环路、城东高架、万昌路、中心大道等主干道路两侧区块城市设计,3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整合产业、国土、水利、环保、农林、文化、旅游、电力等规划,落实“一张图”空间体系,建成集数据汇集、业务协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今年,我市还将加强城市新区规划,按照“控规全覆盖、设计全方位”的目标要求,全面梳理完善城市新区各类规划,开发三维城市设计决策辅助系统,强化城市开发顶层设计。打造三大综合性商圈,围绕中部银泰城和九龙湖、西部医疗中心和S1中心大道站、东部医养特色小镇和城东高架三大区块,加快风情商业广场、五羊路商业街、喜来登超高层酒店、金融集聚区等建设,开工建设城东商务区、西部商务区,不断丰满城市新区核心区形象。加快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实施城市新区北扩工程,高起点编制九龙湖CBD城市设计和九龙汇生态湿地公园二期景观设计,开工建设横峰大道、中华路、川安路、田园路、环湖路等“四纵一横”主干路网。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
  一座城市的品质提升,三分靠建七分靠管。
  位于太平街道的“贪吃街”,在温岭可谓家喻户晓、吃客皆知。但多年来,这里也是我市市容管理的重灾区、管控难点。
  在整治前,一到夜晚,“贪吃街”内道路两旁的占道经营摊位从万寿路一直延伸至人民路,车辆难以通行,路面餐厨垃圾遍地,食客们的喧闹声让沿街居民夜不能寐。
  而自去年以来,这一局面得以完全扭转。
  眼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贪吃街”占道经营的现象已难觅、车辆畅通无阻、地面干净、居民免受噪声及油烟之苦。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多部门联合,全面推行驻街管理、马路办公和精细服务,完善“白+黑、五+二”工作机制,使得包括“贪吃街”在内的不少市容重灾区、管控难点“喜换新颜”。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年共出动人员7490人次,清理流动摊3568处,占道经营1588处,拆除广告1.15万平方米、各类违法建筑2.34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今年的市党代会提出,开展物业革命、公厕革命、垃圾革命,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后创卫时代,我市仍将严格对照标准,开展城区精细化保洁,目前机械化清扫率已达57.1%。东部二期垃圾处理工程将于2018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中污泥处理设施预计于8月底基本建成,以解决我市“五水共治”以来污泥体量剧增的问题。东部二期项目建成后,全市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2700吨/日。我市垃圾处理难问题可望得到根本解决。
  小小厕所,事关重大,厕所革命可以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区公厕经过2016年全面改造提升后,均已达到或接近城市二类公厕及以上标准。眼下,包括东环路垃圾中转站边上的公厕在内的许多城区公厕,既为市民提供了舒心的如厕环境,别致的外观也使其成为城区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温岭日报记者 陈祥胜  通讯员 赵晨 俞青青 陈明/文  记者 朱海伟/图)
 

西环路两侧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设置了植草沟和溢流口等。陈祥胜摄

 

改造后的万寿路等路段,将最外侧机动车道施划为朝夕停车位,以缓解停车难题。陈祥胜摄

 城西大道。

 湖心公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