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新增3000亩中药材,温岭人争做“药材哥”

2018-07-09

                                                                          ------扎堆种植藏隐忧

 图:专家考察温岭中药材市场

  不久前,城南镇药材种植户彭福桂总算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他刚刚结束了连续二十多天的覆盆子采摘期。“往年,覆盆子要到5月中旬才能采收,今年的采收时间提早到了4月中旬。”他说,今年覆盆子的产量降了三分之一,每亩只采收到100斤左右的干果。
  覆盆子是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之一。今年年初,浙江确定了包括覆盆子、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前胡、灵芝、西红花在内的八样中药材为新“浙八味”,鼓励农民利用低丘缓坡等种植新“浙八味”,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我市覆盆子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亩,除此之外,不少种植户还种植了铁皮石斛、三叶青、西红花、毛地黄等十多种中药材。据不完全统计,温岭的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4100亩,比去年增长98%。”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温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100亩
  彭福桂的60亩覆盆子是在2014年种下的,2016年才有了第一次丰收。
  “覆盆子的种植难度不大,不用除虫,不用打药,只要及时除草就可以了,而且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哪里都可以种。种下一株苗,一两年后能发出十几株苗。”彭福桂说,市场对覆盆子也有需求,前几年价格一直在涨,加上野生覆盆子不能成片生长,也为人工种植提供了发展机会。
  每年5月,彭福桂会组织工人采收覆盆子,这时候的覆盆子都还是青青的果实。“覆盆子变红代表成熟,可以当水果吃。不过,我这些是用来当药材的,就是需要青色的果子。”
  新鲜的覆盆子难以保存,彭福桂特意买了烘干机,将覆盆子晒干或烘干。“刚开始采摘时,覆盆子还比较嫩,3.5斤至4斤才能晒成1斤干果,现在3斤就能晒成1斤干果了。”
  “中药材产值高,浙江一直有意推动中药材发展,这股中药材之风也刮到了温岭。”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覆盆子只是其中一种中药材,如今,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100亩,比去年新增98%,产量达到340吨。其中包括810亩铁皮石斛、1000亩覆盆子、360亩三叶青、800亩西红花和毛地黄、250亩白芨,还有药用百合、鸢尾、芍药、黄精、太子参、重楼、杜仲等。而2016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才不过千余亩,其中铁皮石斛有800多亩。
  2016年以后,温岭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纷纷扩张,尤其是城南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占了全市的一半,达到2100亩。“城南镇76个村中,有20多个村都种有中药材,品种涉及十几种。”城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南有些中药材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已有30年时间,但规模化种植是从2013年开始的。后来几乎每年都在增加,其中2016年增加了120亩,2017年增加了300多亩,到今年又增加了350亩。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好药被迫当草卖
  中药材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带来的就是价格的迅速走低。
  就拿覆盆子来说,今年产量降了,照理说价格会上涨,但实际情况却是价格也大大降低了。
  “2014年,因为市场上种植覆盆子的人不多,野生的量少且品质低,所以人工种植的覆盆子价格每年都在涨,而且不愁销量。当时,覆盆子干果的价格是58元至70元一斤,2015年涨到了65元至75元一斤,2016年是90元一斤,2017年更是高达180元一斤。可是,今年覆盆子价格迅速下跌,最低时才50元一斤,原因就是大家一窝蜂似的开始种植覆盆子。”彭福桂说,去年甚至有种植户一口气种植了两三百亩。
  “覆盆子可以说是温岭种植面积发展得最快的中药材了,2年时间就增加了七八百亩。”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不单是温岭,浙江省各地的覆盆子种植面积都发展得很快,比如仙居,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两三万亩,每年的增长速度以万亩计算。
  “盲目种植是种植户的通病了。”该负责人说,温岭很多种植户对药材市场的信息了解得不够,又不善于分析市场行情、了解发展趋势,只是听别人说收益好,就迅速投入进来,不管懂不懂种植技术、有没有销路,先种上再说。等到产品销售时才发现由于市场饱和,种出的产品缺乏销路,卖不出好价格,甚至还亏本。
  盲目种植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覆盆子之外,铁皮石斛也是前车之鉴,以前上千元一斤的铁皮石斛,如今不到100元就能买到一斤。
  温岭种植的铁皮石斛,面积最多时超过1000亩。不过,比起一亩覆盆子只要投入五六千元,铁皮石斛的投入就高了,每亩要十几万元。
  价格太低,投入太高,如今,有的种植户不得不放弃铁皮石斛。“我们种植了三四十亩,但是这五六年里,价格一直下跌,再投进去也没意思了,所以我们就停止继续种植了。”浙江豆豆宝中药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军辉说。
  开发叶子和藤蔓,种植户深加工三叶青
  在张军辉看来,温岭种植户之所以失败,除了大面积种植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下一步支撑。“我说的下一步就是深加工。铁皮石斛不是没有市场,做得好的公司一年销售额能达到上亿元,但这些都是有后续深加工在支撑的。”
  有了铁皮石斛的前车之鉴,张军辉在种植三叶青时就早早地发展深加工,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张军辉是在2013年开始大规模种植三叶青的。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尝试,他们已经成功驯化野生三叶青,同时开展三叶青育苗和种植,掌握了三叶青快速繁殖的技术。浙江豆豆宝中药研究有限公司也一跃成为浙江省示范农场和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
  从2015年开始,张军辉将三叶青鲜块茎以每斤400元左右的批发价,销售给各家医院及中医药研究院。
  “近年来,三叶青新鲜块茎和粉剂卖得很好,但三叶青的叶子和藤基本上没人收购,很多人不知道叶子和藤的有效成分也很高,如果利用起来可以大幅度提升附加值。”张军辉说,他们与浙江省中药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先后研发出了多种外用抗(控)药,如今已有7种产品取得了浙卫计委的消字号批文。
  “为了开发这一系列产品,我们花费了300多万元,改造了车间,购买了设备。”除此之外,张军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试验和检测上。“每种产品的检测就要花半年时间,要经过几十次的试验才能成功。就拿一种用于止痒的产品来说,我们试验了几百次才达到要求。”
  今年6月,他们开发出来的三叶青系列产品就会投产,对此,张军辉充满了期待。
                                                 中药材带动旅游业,种植户要懂营销
  除了研发投入,这几年张军辉还在努力做营销工作。“产品做好了,总要卖出去。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和各类医院和研究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为了将产品销售给他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及时收集市场信息,以便作出调整。”他说。
  “张军辉的做法是正确的。营销一直是温岭中药材种植户的短板,很多种植户只会埋头种植产品,却不知道如何寻找买家,只能依靠各地的行贩,这在无形中就拉低了产品的价格,甚至造成滞销。”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建议种植户在种植农产品时,一定要有计划地走出去交流,至少一年要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放在学习和市场信息收集上。”据他了解,张军辉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花在营销和学习上的,他到处走访药厂、药店,到处参加各类中药材展销会,就是为了知道第一手的市场信息。
  除了张军辉,彭福桂和城南的不少种植户也意识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他们也会经常组团去各地了解市场行情,随时调整种植方向。比如,彭福桂除了种植覆盆子之外,2016年下半年还引进了其他品种,包括芍药、鸢尾、金丝皇菊等。
  “单靠种植覆盆子赚钱,压力太大了,要多种植一些不同的品种,才能分担风险。”彭福桂说,种植芍药就是他们在走访市场、了解行情时获得的信息。“芍药不仅可以观赏,价格也很稳定,甚至还在上涨,至少目前是值得一种的。”
  “很多中药材都具有观赏性,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能把一产、二产、三产结合起来发展。就像之前我们参加千岛湖中药材交流会,这不只是一个为了销售产品的交流会,更多的还是想打造千岛湖旅游名片,进一步带动三产发展。”该负责人说。
  事实上,温岭的种植户也想尝试将旅游结合起来。“前段时间芍药开花,吸引了很多人来观赏,我们就考虑把农家乐结合进来。无论是芍药、鸢尾还是金丝皇菊,都很有观赏性,可以利用赏花游带动农家乐。”彭福桂说,他们计划明年减少覆盆子的种植面积,改种水果,可以开展采摘游。(温岭日报记者 赵碧莹 通讯员 毛玲荣 金云国 文/图)

工人采摘覆盆子

彭福桂将摘下的新鲜覆盆子晒成干果

开得正盛的芍药花

记者手记 〉〉                                 深挖掘深加工,思路决定出路
  记者 赵碧莹
  盲目种植是农业的天敌,温岭的种植户吃过太多这样的亏。至少,在记者工作的这些年里,就曾报道过不少农产品由于盲目种植,最后只能低价卖的消息,这其中包括西蓝花、大白菜、甘蔗等。现在,一些中药材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可如果你已经种植了大批农作物(中药材),又该怎么办呢?盲目种植的产品就没有出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等死还是逆袭?要看种植户自己怎么选择。简言之,思路决定出路。
  就拿铁皮石斛来说,我们一直都在说,铁皮石斛由于盲目种植致使价格跌进泥里。可是在温州乐清,铁皮石斛这个产业产值却达到将近20亿元。为什么我们失败了,他们却能成功?
  乐清的铁皮石斛产业早已不局限于最基础的种植了,他们与多所高校合作,深入推进铁皮石斛产品深加工,向日用品、保健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延伸,提升了产品价值。
  早在2015年,乐清就开始推动石斛产业电商化,构建“互联网+乐清铁皮石斛”线上线下营销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此外,乐清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将铁皮石斛的产业链从精深加工、科研孵化、贸易展示、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统统结合在了一起,打造产业品牌。
  这是乐清开发铁皮石斛的成功案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在传统的基础上,多方了解种植理念、市场信息等相关内容,引导种植户合理选择药材品种,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推进产销对接,以销带产,推动中药材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多“借脑”解决技术、市场等具体问题,深度开发中药材,比如开发中药功能性食品、研究提取物、制作中成药等,像工业一样创新起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