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标准的竞争,标准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了标准制定权就等于有了产品话语权,这是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在温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参与到各级标准的制定中来,从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抢夺更多的话语权。据市市场监管局统计,目前,我市已有98家企业(单位)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订269项,还有19个项目被列入“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计划。
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温岭企业制定的标准涉及水泵、摩托车、涂料、水表等多个行业,已拥有“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10家,浙江省技术标准战略创新基地2家。
为了引导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之路,6月17日,我市出台发布的《中共温岭市委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振兴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温市委发〔2018〕38号),就着重强化省级以上质量、标准化、品牌等项目的政策奖励力度,新增奖励和补助政策9项,提升奖励和补助额度9项,进一步激励更多企业做高标准、做优质量、做强品牌。
“我市专门设立了规模为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振兴实体经济、加强‘三强一制造’建设等。《意见》从参与标准起草、创新标准贡献、创建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立项等几方面增设奖励补助项目,提升奖励补助金额,激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话语权。其中每家企业每年参与标准制修订补助最高可达100万元,对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起草工作的企业,分别一次性补助100万元、50万元、15万元、5万元、3万元。”该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市企业参与制定的269项标准中,主导国标起草12项、行标起草20项、地标起草1项。“新政策对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助都有所提高,此前我市政策对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研制项目主要起草单位的企业的奖励分别是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鼓励企业向制定更高级别的标准进军,进一步扩大企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新政策还新增主导“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起草工作一次性补助20万元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加“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品质卓越、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产品。该工作人员说,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第三批“浙江制造”标准制定计划中,我市就有8个项目获得立项,包括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的《街跑类高性能摩托车》、进发轴承有限公司的《6309-2RZ电机用低噪音深沟球轴承》、温岭市东亚塑胶有限公司的《橡胶鞋底》、台州市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卧式矩形导轨数控车床》、台州北平机床有限公司的《数控外圆磨床》、台州足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中小学生校园鞋》、温岭市九洲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的《电动自行车用驱动电机》,以及温岭广涛卫厨有限公司的《燃气采暖炉用冷凝二次热交换器》,这些标准在核心指标上都高于国家标准,达到了国际水平。(记者 赵碧莹 通讯员 江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