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提案工作 促进“两个健康”
2013-08-19
——全国工商联2013年提案工作座谈暨培训工作会议侧记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一项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全局性工作。按照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哲洙的指示,8月初,省级、副省级城市工商联研究室系统、全国工商联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商会的负责人聚首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提案工作座谈暨培训工作会议。大家畅谈工作,交流体会,相互交流,深化共识。
成果丰硕成绩突出
2013年是全国工商联提案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全国工商联党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国工商联提案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案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及时下发通知、精心论证提案选题、组织提案初稿筛选、开展针对性调研,提案工作得到合理安排。提案数量增幅明显,商会供稿数为35件,是前3年总和;省级工商联供稿数为13件,是前2年的总和;百度公司作为会员企业也提供了2份提案。提案内容极大拓展,在90多件初稿中精心遴选出的48件提案、7件大会发言,其中有5件被评选为重点提案,内容既有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社会热点话题,也有缓解企业融资难、减免税费等企业共性问题。
过去一年提案工作的突出成绩,是全国工商联五年提案工作的缩影。十一届全国政协的五年期间,全国工商联提案工作获得了包括全国政协在内各方面的认可。在2012年10月的十一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表彰会上,全国工商联有5件提案被评选为优秀提案。这既提升了工商联提案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工商联系统做好提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凝心聚力使命光荣
今年全国工商联开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调研显示,61%的非公经济人士认为企业税费负担太重,51%的认为融资难、融资贵,57%的认为招工难,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因对未来预期不明,发展企业信心不足,“受信任、盼改革、要公平、求安全、谋发展”的心理预期更为强烈,出现了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思想动态。一些非公经济人士对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顾虑,出现了投资移民、移居海外等现象。可以说,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阻碍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甚至会影响或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上述的这些,都是提案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进入深水区和关键领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提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越是在经济发展形势严峻、问题突出之时,越是需要提案工作雪中送炭,伸出援助之手,谋创新之举、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提案工作作为工商联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载体,既是坚定非公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信心的实践平台,更是培养锻炼提高工商联机关干部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跟进把握、及时反映非公经济人士的利益诉求,进一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同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利用提案必复的特点,让困难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人有我新人新我深”
做好新形势下的提案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增强意识,把提案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看待。要增强责任意识。提案是工商联集中体现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工商联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的品牌工作。要加强组织协调。把提案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克服提案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期行为。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提案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切实把握提案工作规律,通过理论创新和工作突破,把提案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必须深入调研,做到面向基层、求真务实。身入心入,深入基层、深入车间、深入一线开展调查工作,察实情、听实话、求实招,避免“走马观花”,做到“下马观花”,通过倾听“原声带”,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第一手材料。通过组织专家研讨、研究论证,进行缜密分析,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规律性认识。建议要做到“不建一般的言,一般的不建言,建言不一般,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必须健全机制,有力整合系统资源,发挥组织优势。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各级工商联、商会组织、机关部门和会员企业“四位一体”的提案网络体系。要善于利用外力,借助参政议政委员会中专家学者等外界力量,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尤其是全联非公有制经济调查研究系统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协商沟通,密切与提案报送单位、党政相关部门的联系,把提案之间的沟通作为平时交流沟通的重要环节,积极争取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共同推动提案的办理落实。(陈聚春、冯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