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传承的绝不只是财富

2010-09-22
                                                    -----第三届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聚焦持续健康发展

        日前,由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隆重举行。本届论坛旨在更加深入有效地研究探讨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难题,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孙晓华:接班最重要的是“魂”的传承

        目前,我们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民营经济的力量和作用。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主体。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私营企业已达740多万家,占到企业群体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中小企业则占到企业群体的百分之九十八或九十九以上。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都是企业群体的主题。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称谓比较乱,有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等,经常没有一个准确的称谓来描述我们的企业群体。既然是主体,那么在我们国家各方面起到的作用就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就业、税收、创造GDP、包括体制改革的贡献等等方面,已经不能缺少民营企业。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态度。什么叫成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对的事。这其中的尺度和分寸要把握好。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族发展,而应该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甚至做久,保持基业长青,这也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大事,而非仅仅局限于自己挣钱的狭小范围。

        如何解决好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我们的主题就是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育环境和培养方式,这个前提就是民营企业家自己的子女后代发展的前提。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了解到现在很多企业家的孩子不愿意做企业,这令很多企业家很苦恼。这就需要企业家与自己的子女很好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此外存在的问题还在于,孩子能不能接好这个班,能不能把企业继续办好?要提前从能力方面来培养,不断学习。

        从这里,我能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家及自己的子女如何来看待传承问题。我长期在中央统战部工作,1997年民主党派换届之前,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新老交替、政治交接”。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政治交接则是指,在政治上继续将民主党派合作繁荣发扬光大。作为企业,也要有一个认识就是孩子接班接什么。接班不应说就是继承企业、继承财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魂”的传承,在文化方面能有精神支柱,孩子应该从父母这里看到创业的辛苦以及企业发展的艰辛。这是极其重要的。

        韩德乾:传承与发展符合时代命题

        在国外,一个大规模的集团公司,是经过多代人的艰苦劳动、不断积累和发展才能实现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现在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建设一批大型的跨国集团公司,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前列。这个任务非常重大、非常艰巨。

        我们的事业并不是说在我们这一代就得到了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今后,我们这一代创立的企业,打下的根基,怎么能够延续?怎么能够发扬?这也是我们很多企业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子女能不能理解我们的这片苦心?能不能理解之前在种种困难包围下,我们不顾艰苦、克服困难,才争取到胜利。能不能像我们这代人这样兢兢业业地去做事,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这都是我们企业家非常关心的事情。传承与发展问题是非常符合时代命题的。

        我今天想就这问题谈谈看法。

        一是重要性。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接班人传承的好不好?能不能把事业和精神传承下去,希望之根能不能流传下去,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兴衰,乃至生死存亡的大事。为什么我们的革命导师能够强调要选好革命接班人?为什么我们很多优秀的专家教授,都强调要培养自己的得意门生?乃至之前我们民间的一些社会组织,都强调要选好自己的掌门人?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恰恰都是事业的根。接班人选不好,根扎不深,事业就没有保障。

        二是科学性。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以人为本。现代社会中一些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企业家传承给第二代,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值得我们去更好的探索。

        三是艰巨性。教育界有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代代风气,一代代的精神传下来的。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风”。家风,即是家里的风气。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家庭的家风好,这个家就会出人才。家风对接班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一向重视教育,一个是强调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另一个则是强调人才的培养仍然在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我们企业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样的一些情况。

        四是创造性。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一定要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知识与能力很多都是从实践中得来,实践是很好的培养能力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多动脑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培养创新的意识,将来在接班经营企业的时候,才能够使企业保持向上的趋势。我们现在提倡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党中央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接班人的培养,也一定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庆林:民营企业传承的绝不只是财富

        我曾在新华社工作了二十多年,由于工作需要和便利,在祖国的东南西北都居住过一段时间。曾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罕见的一代而富的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财富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增长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在中国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传奇。

        近几年,我在全国工商联工作,又亲眼目睹,甚至某种程度上参与到了二代而富的这样一个进程,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集中地发生了。在座的诸位有些是拿着接力棒的,也有些是准备接棒的,也有像我这样的旁观者和赞赏助威者,我们应该都是历史的幸运者,我们的上一代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会集中地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财富传承正如刚才两位嘉宾所说的,绝不只是一个家族兴衰的事情,它从来都是和国家、民族、社会这样的大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毫无置疑,财富肯定在相当程度上能让人获得成就感、获得幸福感,能使人更容易实现人生目标、社会敬仰,但这绝不是财富的全部意义。财富的创造过程是令人相当困扰、痛苦的过程,很多人看到的是财富表面的鲜花和掌声,但是,它背后充满了泪水汗水,甚至某种程度、某种阶段还有血水。

        所以我想说,民营企业传承绝不只是传承了财富和资产,它传承的是事业,传承了父辈对社会的理解、对国情的体察把握、

        对做人的体会、对做事的计较,对中间人、企业员工、对祖宗、对利益相关者的那种丝丝入扣的关注、关怀。

        传承的应该是勇气、胆识、谦逊、公平的精神,也就是说,传承的是文化和责任。如果没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财富的积聚。凡此种种,都属于皮,财富只是附着在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道理是很清晰的。

        坦率的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在饥荒和动荡中度过的,根本无法诞生出来财富的传承这样的成功案例,纵观近现代史,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借鉴。今天有幸大家聚集在一起,咱们合力做的是一件对中国意义很大的事情。

        在最后,我运用一句毛泽东主席1957年在莫斯科大礼堂面对众多中国留学生所讲的一段著名的话,这也是要对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才俊说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自己再加两句话:什么时候是你们的?还得你们爹妈说了算。是否永远是你们的?还得靠你们自己干。

        袁青鹏:接班要义是培养有使命感的人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阶段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全国数亿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各地政府上交了大量税收。同时,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大型骨干企业产业链上的主要配套者,是数千个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推动者,是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积极促进者。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在维持市场活力,保证充分竞争,确保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诞生的偶然性、从业的复杂性、发展壮大的盲目性,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已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历史发展经验已经证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各级政府已经越来越注重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给政策、给呵护、给资金。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要忘了企业背后的人,除了民营企业的老板之外,还有民营企业的接班人。民营企业应该如何传承,对于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资本保值增值和稳定就业率都很重要。这已不单是民营企业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问题。为帮助广大民营企业家探索中国民营企业如何传承与持续健康发展,做到基业常青,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已成功的举办了两届中国民营企业传承和发展高峰论坛的基础上,应广大民营企业家的要求,特举办本次论坛。

        我认为,中国的二代民营企业家应该勇于接班,而接班的要义在于首先要锤炼民企接班人的能力,培养具有使命的传承人物。我们将从能力培训着手,对学员进行进行系统的军事磨练意志训练,锤炼其吃苦耐劳的能力;系统地学习古代儒家、道家、兵家、佛家哲学理念,近代毛泽东思想,当代工商管理方法,西方管理科学与企业统帅相融之道,锤炼其科学管理驾驭企业的能力;带领学员们赴曲阜、泰山、井冈山、瑞金、延安、温州、江阴、日本、德国等地实践学习,锤炼其实践实战及国际接轨的能力;挂职基层政府,任局长助理、科长助理,锤炼其融入社会的能力。通过对能力的锤炼与全程咨询式、体验式、感悟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培养“少帅”成为人才,更是能驾驭人才的人物,不仅是对父辈财产、能力的传承,更是具有使命感的传承。

        孙大午:民企传承已成为社会问题

        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交接已进入高峰期,尤其是未来十到二十年,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已经超出企业范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近来媒体不断报道,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很多,尤其是富二代大都不愿意接班,甚至拒绝进入家族企业。因此企业的传承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财富的继承,一个是情义的传承。

        自古以来,如果说到财富的继承,后代没有不愿意的,而且还会争家产,争继承权,然而谈到企业的传承,却很少有儿女愿意担纲。这是因为,家族企业的传承,恰恰是以情义传承为主、财富继承为辅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说财富的继承是一种表象,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或者享受要容易得多,传承的实质在情义的传承,情义的传承才是难点。那么情义的传承应该包括志向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还有制度的传承这三个层面。

        首先在志向的传承方面,以情义激发志向、以凝集人心来激励作为。为什么西方人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有“酒店老板,富儿子,讨饭孙子”的说法,德国用“创造、继承、毁灭”三个词语来概括三代人的命运。中国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是因为,儿子孙子都侧重了继承财富这种表相,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情义的传承没有做好,或者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没有做好,使得传承仅仅成了财富的继承。可是,如果把这种志向和财富绑在一起,儿孙却宁可不要。所以面临传承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让孩子理解,这亿万资产传给你,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能继承的话就是一种包袱。但如果你有志向,理解父辈的这种情义,他就不再是一种包袱,而是一个基础。

        那么何为志向呢?志向就是立志要达到的目标,光宗耀祖、家业中兴,把企业发展壮大都属于志向。所以传承首先是志向的传承,这种志向的传承也可以上升到义的传承,由情到义的传承。

        历史上最成功的传承就是各大宗教。几千年来,各自宗教的传承不是财富的继承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而财富的继承仅仅是利益层面上的,企业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利益命运共同体。所谓利益命运共同体就是有志向、有情义、有共同的价值观。家族企业的天然优势,就在于它首先是利益命运共同体,是以血缘的纽带为情义纽带的基础,有利益大家共同创造、共同享受、共同拥有。企业家不仅仅是赚钱,而是赚了钱后要做什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所以私营企业不姓私,是私的积累、公的发展。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就是道德传承,而传统文化之根是孝文化。孝文化特别适合家族企业。孝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养,一个是敬,一个是顺。最高层次是孝志。孝的本意就是传承,因此要顺承父母志向发扬光大。但是我们为了志向不能不讲程序和道德,因为文化传承就是道德传承。道德一词是中性的,是互利的,情义传承讲的是志同道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顾程序正义,这叫道不同。所谓人心之路是通天之路,人心之路是道德之路。

        最后在制度传承方面,它是为实现情义的传承提供了保证的。制度是一种环境,这种环境要公正公平,不能好人不香,坏人不臭,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必须有一种明规则,有一种明契。前面所说的志向和道德,在情义传承当中,都是一种默契的东西。所以明契就是制度的传承要有制度。除此之外要给接班人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富二代充满自信。要知道后生可畏。因此要敬父母而不是畏父母。

        财产继承是包袱,情义传承是财富。

        梁小民:要继承老一代的优秀品质与精神

        “富不过三代”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富不过三代”并不是规律。因为绝大多数都传承了几代甚至是几十代,其中晋商是一个最好的代表。我国古代有十大商帮,分别是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但以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有着天下第一商帮的称号。晋商形成于明初,灭亡于清末,辉煌500年,传承数代,甚至几十代人。被称为第一商帮其因何在呢?

        其一,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创造自己财富的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自己家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也就实现了与他人的共同富裕。

        其二,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晋商创造了一套有效的企业制度,这种制度形成于19世纪初期。晋商的成功,得益于其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标志就是家庭企业向股份制企业的转变。最早的晋商,都是个人资本。但是,毕竟个人资本有限,转变成货金制同样很难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合伙制产生了。所谓的合伙制,也就是今天的股份制。股权最大的称大股东,很多事情是大股东说了算。同时,晋商在当时实行量权分立,也就是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任命一个大掌柜,也就是今天的总经理来管理企业。另外晋商也创造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以及员工激励机制。晋商主要的从业人员都是内部培养起来的,所以选拔人才的标准很高。晋商广泛采用身股制,企业的东家给企业的从业人员一定的股份,在当时称作身股制,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晋商对员工非常好,员工天天吃火锅,中层的员工,年薪有70两银子。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4两银子就能决温饱问题了。而且,员工有了身股,每年还能有1000两左右银子的分红。员工不用出钱,包吃包住,干得越长奖金越多,就是拿干股。

        其三,晋商成功的原因除了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之外,还和晋商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晋商把这种诚信的文化传统引入到了商业实践中,所以晋商提出一个口号:以义制利,通过义获得利。这个义就包括诚信的观念在里面。除此之外晋商还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同时以独善其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哲学。

        天下第一商帮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制度是其企业得以传承的基本保证。家族企业只有转向股份制才能保证家族企业一代代传下去,晋商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是保证晋商代代兴旺的基本原因。另外晋商坚持用乡不用亲的原则,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实行制度化管理。在家族的接班问题上,晋商主张分家不分企业,各家共同所有,但有一人主持,主事的人就是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那如何选择这位接班人呢?由于晋商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并用家规来规范子女们的行为,尽量使其了解到经商的艰难。所以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老一代晋商也就早早的打下了基础。

        即便如此,晋商最终在清末灭亡了。其灭亡客观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孙生活的堕落造成的。因此子孙的继承,不仅是要继承老一代的财富,而且要继承老一代的优秀的品质与精神。

        臧克:传承本身是一场革命

        “老一代如何做好传承,而新二代如何做好承接”以及“学会感恩”,这是企业传承的核心问题。企业传承是所有企业正在面对、即将面对、或终将面对的大问题。

        企业传承是一项复杂的企业基因工程,不只是二代企业家的能力问题,而是企业家的遗传基因、个人素质、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都对企业传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在二三十年内很快的聚集了财富,但文化素质并没有如此般的急速提升,因此在对二代的教育上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所以新二代能否做好承接也在老一代对二代的教育模式、用心程度、道德规范上,特别是品行要谦虚谨慎。

        对传承来说,老一代企业家对企业传承的不放心、看不惯、没干够、失落感、守财奴的这一心理状态,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强调要增强对二代的信心,要勇于否定自己,帮助子女否定自己,为自己安排好退路,为子女铺平道路。因为传承本身是一场革命,是新旧管理理念体制的更替和对撞,经验与知识,习惯与变革,权威与制度等各种矛盾丛生阻力来自所有人,如雄鹰再生。能否顺利传承也标志着老一代企业家是否成功。

        与此同时子女承接的不只是财产,更多的是责任与考验。因为新一代人年轻、勤奋、知识结构新、综合指数高,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历练不够、浮躁、急于赚钱、伦理道德观念不强,盲目逆反。所以对企业状况、内涵、员工心理、文化理念、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了解都需要时间和方法,需要培养建立感情。除此之外,位高权重的高管,特别是家族或管理层的亲属高管,可能会成为二代的“天敌”,因为功劳、习惯、权威、利益、心理状态都是他们的组织变革的巨大动力源。因此必须为这些人安排好出路,照顾好他们的利益,改造原有的管理团队,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是保证顺利传承的首要问题。

        改革意味着权力在分配,必然矛盾丛生,协调好各方面矛盾,兼顾各方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敏锐与糊涂,原则与宽容。所谓“容”,就是感化和改造。新二代要首先学会感恩,因为它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一面,对老一代或员工应是抱有感恩的心态,这样也会被人用感恩的心态所对待,那么传承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现今的政策、国情、文化氛围、社会关系、竞争环境等恶劣的生存条件,随二代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影响、因此需注重对二代在文化素养、伦理道德、做人原则、经营理念、感恩心态、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以求基业长青。作为传承的需要,对儿女培养的责任根本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赚钱只是一种手段,而做人才是目的。                                                           (记者王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