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成拳,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
2016年12月12日,温岭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五水共治”办、“三改一拆”办、“多城同创”办、“城乡环境整治”办、“交通治堵”办这五大临时机构整合成了一个机构。自此,向着提升温岭整体环境这一个大目标,五个原本“单打独斗”的机构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提高效率,打出整治组合拳。
“这相当于把以前的五根‘手指’,捏成现在的一只‘拳头’。”市委书记徐仁标说,接下来,要打好这套组合拳,更好地守护温岭的绿水青山。
“要打造一支环境综合整治铁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宗明对这支新整合的队伍寄予厚望,“希望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综合整治队伍。”
整合资源,提升效能
“整合各部门资源十分有必要。”环综委主任潘华荣告诉记者,“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多城同创”“交通治堵”以及“城乡环境整治”等专项工作虽自成体系,但同属大环境综合整治范畴,具体工作展开时会出现职能交叉。同时,由于各机构均为临时设置,人员多以抽调为主,构成复杂,行政资源、工作力量较为分散,将这五个机构有机整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环综委成立前,潘华荣是温岭“五水共治”办负责人。以治水为例,看似问题在水里,但根源在岸上,需统筹“五水共治”办、“三改一拆”办两个机构水岸同治。此前,在开展“水岸同治”时,相关部门需要花时间对接并派出各自领域的工作人员。合并后,各专项工作均由环综委统筹安排。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
市环综委下设9个职能科室。“五水共治”办(“河长”办)、“三改一拆”办(“治危拆违”办)、“多城同创”办、“城乡环境整治”办(“小城镇环境整治”办)、“交通治堵”办等负责线上业务指导;综合办、督查办、宣传办、执法维稳办负责统筹开展工作。整合后不仅提升了行政工作效率,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如督查、宣传这几块工作,原先各办都有一套人马,通过整合,一人可同时负责多个方向。据统计,整合前温岭市“五办”工作人员共107人,通过资源调配、优化组合减少19人,环综委现有88名工作人员。
机构、人员已经整合,如何从工作机制上发挥整合优势,从而集中力量办事,是环综委负责人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从以前的工作来看,五大机构的宣传、督查各司其职,不但造成资源浪费,更让各镇(街道)在面临考核、验收时疲于应付。”在潘华荣看来,五大机构的整合对于工作的开展,可谓是恰逢其时,“将各项业务工作整合在一起,集中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便于乡镇上下一条线,使工作机制进入高效运行的状态。”当然,这对督查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温岭整个大环境都要了然于心。
打一场环境革命战
2017年,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之年,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关键之年。在明年的工作思路中,环综委将努力发挥整合优势,积极运用革命思维,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员、督查员、业务员,“五指成拳”,打好“拆、治、创”组合拳,坚持“拆”字当头,火力全开“三改一拆”“治危拆违”;坚持“治”为根本,强势推进治水、治堵、治镇容村貌;坚持“创”为载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我市城乡环境整治,推动倒逼环境升级、产业转型和生活方式改变,推动温岭由“生态洼地”向“生态高地”转变。
在2017年,将以“拆、治、创”三大组合拳为载体,坚决打赢“三改一拆”(“治危拆违”)“五水共治”“多城同创”“城乡环境整治”“交通治堵”五大专项行动攻坚战,全域覆盖、全市动员,拆除危违建筑、整治破旧杂乱、提升市容乡貌、消灭污泥浊水、改善道路环境,推进城乡环境面貌的根本改观,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打一场环境的革命战。
当然,在环综委的统筹带领下,各专项工作也在2017年设定了各自的目标,如“三改一拆”力争创建“基本无违建县市”,“五水共治”使实际河道要全面清除劣五类,“多城同创”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摘牌”,“城乡环境整治”完成50%的镇(街道)、30%的村整治任务,“交通治堵”使城乡交通拥堵状况持续改善。
2017年,这一场革命将给温岭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满怀期待。(温岭日报记者王悦 特约记者吴敏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