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诚信是原则更是底线

2018-06-17

 1988年,一个地道的农民王海泉,东借西凑了两万元,在山西新绛县开了一个做五交化生意的小门市店。那一年,他39岁,他此前放过羊、贩过羊毛、玉米……,却从来没有做过“正儿八经”的生意。
      三十年后的2018年,他的五交化生意不仅做到了山西最大,全国同行业第五,而且还创办了总投资2亿元的全日制寄宿民办学校,以及物流商贸城、酒店餐饮、房地产等项目,使一个小小门市店发展成为一个集团化公司,王海泉也被推选为全国工商联五金机电商会副会长,是协会中唯一一个县级市场的副会长。
      海泉集团凭借什么实现了这样的发展?
      王海泉说,信誉立身、信誉立业、信誉立企,是海泉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本,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是企业稳步向前的保障,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守法诚信是原则,更是底线。
                                                             以诚信立业
      王海泉讲述了自己创业初期的四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他凑钱去四川成都卖皮衣,被市场管委会全部没收,导致欠下家乡宋温庄几家人的皮衣款430元。王海泉说,当时把家里的猪、养、小麦全抵给人家还清欠款,为此全家过了几个月喝汤、吃菜、没馒头的日子。就是这件小事,还是这几个人,十年之后他在新绛做生意缺少本金时,他们以低于银行贷款1厘6的利息借给他17万元,腊月为了给厂家还款,还是这几家人为他筹措资金100多万元。
      这件事让王海泉看到了信誉的重要性,让他悟到一个道理:和所有人打交道,都要诚心诚意,只有好的信誉才会换来别人真心实意的支持。
      第二个小故事是发生在他和一个客户身上。王海泉曾和一个山东临沂商人朱某打了3年交道,后来朱某要回家乡做生意,通过清账,王海泉欠他7万元。不久朱某因车祸不幸身亡,王海泉便带了7万元到他的家中,将钱交给了他的妻子。人生有缘,1999年王海泉又去临沂开辟市场,朱某的妻子被他的诚信感动,把库存几十万元的货低价赊给他了。这件事在当地形成了无形广告,很快王海泉就打开了市场,好多商户都把货赊给他,总共达200多万元。
      王海泉曾经问这些商户,“我们互不了解为什么敢赊给我货。”商户们说,“你的信誉我们知道,你连亡人的钱都欠不下,还会欠我们活人的钱?”就是这7万元的信誉,七八年来在临沂市场赚得利润和利息大约有1000多万元。这件事也给王海泉树立了这样一条信念:真正的无形资本是诚信,它比百万千万的有形资本都重要和强大。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王海泉在村里承包树林,结果赔了钱,同时还欠了30多个农民工工资4000元,均到每个人头上100多元。王海泉当时实在没钱兑现,便向民工承诺:“目前我没能力向你们兑现,只要我赚了钱,一定还!”好多人觉得这钱不多,估计要不回来了,就纷纷离开了场地。王海泉则不这么看,有诺必践是个做人底线,你欺骗别人一次可能短期获点小利,但长久之后你将吃的是大亏。整整一个冬天,他通过做其他生意,攒够一个人的钱就先还一个人,到当年年底,30多个工人的工钱一分不少,全部还清。
      第四个小故事是在上世纪90年代,王海泉和上海某气筒厂有合作往来,该厂前后换了4任厂长,5个业务员,几年生意下来,他总欠该厂款项达40万元。没想到后来该厂倒闭,王海泉就主动上门,一次性结清所有欠款。几年后,该厂通过重组重新开业,一位技术员没有让王海泉提前交付一分货款,就一次性给他发来5万多元的货物。王海泉说,我感到很奇怪,就和他联系,他说我们厂倒闭时,多少国营企业欠款1个多亿都未收回,而当时只有你们一家结清了欠款。你们的信誉全厂上下都清楚,我们现在恢复了生产,大伙信得过你,要继续和你合作。
      这样的事,让王海泉在后来的企业发展中经常拿出来与员工分享。他说:做生意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员工还是教师,厂家还是客户,没有一分钱不兑现。做所有事都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说了就算,绝对不变,因为你不讲诚信占点小利,将来败的就是自己。
                                                         用守法立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在法制的框架下市场才能有序运行,企业才能安全、高效地发展。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处理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完全纳入法制轨道,是企业安全、有序发展的可靠保证。
      海泉五金门市店创办之初只是个体工商户,如今成为了五交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2007年从个体户的定额纳税成为一般纳税人后,随着销售收入的递增,上缴利税也逐年增长,海泉集团就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始终坚持足额完税。王海泉说,“企业壮大了,就应该做出更多表率,严守国家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让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海泉五交化成立之初,员工只有几个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500余人。多年来,集团始终本着“以人为本”,遵守劳动法,同员工签订工资合同,从来没有拖欠过员工的一分工资。特别是公司制度改革以来,全面实行效益工资,同每位员工签订效益(工资)协议,并严格执行,全部兑现,从不食言,并为员工入了工伤保险,保障了员工人身安全和个人利益。
      王海泉举了一个例子。海泉学校创办以后,2012年高考,学校列出了400多万元奖项,学生领到320万元奖金,老师领了100多万元。这些奖金,有承诺,必兑现。即使在2010年前学校仍在亏损,但是教师工资和学生奖金兑现从不差分文。
      不仅如此,在海泉集团还在所有经营活动中都以合同形式体现。譬如:同供应商签订《供应(合作)协议书》;同经销商签订《经商销售(返利)协议书》。物流公司成立后,又同运输车辆签订《货物运输协议》;同司机签订《承诺书》……。
      王海泉说,我们全部按照合同来执行,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应该具有的素质。他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文化,但是爱读书看报,当农民订农民报,当经理订经济报,办学校就订教育报,不学习根本不行!”
      法制制度的引入,不仅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了良性发展,也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如今他用2万元开办的那个小商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五金机电、民办教育、房产开发、市场运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公司,年销售额数亿元,且多次被主管单位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重合同守信誉单位”,2003年至2011年连续被五金商会评为“诚信经销商”。(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张华钰 通讯员贺云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