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这样的文化伦理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全产业链正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陈德源,一位“传说”中的港式专栏作家、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绿色梦想家,一个文化型商人。作为中国较早将林业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的探路者,饱受争议的同时也被称为是有眼光的绿色投资家。
生命中的三次转型
陈德源迄今已经历了三次人生选择,当时都不被人看好,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谬。
1978年,陈德源从香港浸会学院社会学系毕业,进入了香港政府。当时陈德源主要负责社区工作,他觉得那时是一个新的社区文化建立的关键时期。年轻、活力、耐心、亲和力,这些做社区工作的关键要素陈德源一应具备。工作很快进入状态,陈德源颇受上司赏识。4年之后,就在大家认为他政途光明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商场要比官场复杂,一介书生能不能在更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呢?”陈德源想要证明自己。80年代初,陈德源弃政从商。从稳定体面的政府官员到餐馆的打工仔,陈德源只用了一夜时间。当时陈德源的职位是餐饮公司首席行政主任,4年间,他把酒店管理得井井有条,个人收入也增长了近10倍。
由一介书生到职业经理人,陈德源证明了自己。那一年,他才28岁。又一次看得见、摸得着的光明前途就在眼前,陈德源却第二次选择离开。
上世纪80年代初,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灯光璀璨,透射出这个刚刚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的繁华和活力。受惠于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香港经济繁荣,服务业借势发展,开始从工业主导向金融中心转型。
“怎么找钱?怎么用钱?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资本市场到了该发力的时候了。”陈德源分析市场的思维方式很有社会学的味道。融资,即便是在香港当时也是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行业。但陈德源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最前沿,这个领域一定有市场最敏感、最细致、又最重要的信息和资源。于是,他与人合资创办了项目融资顾问公司,开始涉足金融。
第一笔生意是为兴建深圳富临酒店融资3900万美元,陈德源也从中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万美元。
事实上,陈德源并不是金融专业人士,他的成功和他的社会学专业学习以及早期从事社区建设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他看来,融资和做社区工作有着最为关键的共同点——“沟通与信任”。
前两次转行,陈德源都没有做长,而第三次,却成了他终身的事业。
1994年,陈德源在广东河源承包了一片荒山,开始了大规模的营林造林。“工业迅猛发展是好事儿,可能否持续发展迟早要成大问题。”陈德源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可能没有穷尽。森林,是人类向大自然最方便攫取的资源,而用人工林替代天然林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一定是大的发展方向。
在当时,这个理念即便听起来有那么几分道理,可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陈德源简直是疯了傻了,花那么多钱去买荒地、种下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长大的树。陈德源却仍然“一意孤行”。
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随之包括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也在全国陆续实施。
绿色梦想缘起斑点猫头鹰
说起绿色梦想的起源,一个故事烂熟于陈德源的心中。斑点猫头鹰是美国西北部地区的神圣标志。很久以前,在这些地区,伐木者将200年以上的大树砍倒,从山上滚下去,装进卡车。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认为斑点猫头鹰能反映超过1000年以上的森林是否健康,斑点猫头鹰随即被列入美国濒危动物名单,1994年,克林顿政府正式出台并实施“西北森林法则”,限制这一地区的森林采伐,保护斑点猫头鹰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这就是全世界生态保护界耳熟能详的猫头鹰的故事。
为了保护一种鸟,而封育了一整片森林!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颇有代表性的美国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大洋彼岸的陈德源。“当时我就相信,这样的举措会在全世界越来越普遍寻常。”这个故事激化了陈德源内心的生态情结,他认为生态保护的问题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可是,如果森林都被保护起来了,那么人们用的木头从哪来呢?
人工林!陈德源意识到,人工林要担当主力的时代即将到来。陈德源说,那时正是发达国家林业企业的转型时代,不是小打小闹的转,而是由砍树变种树的革命性的转变。“当时加拿大有一些公司不愿意转,或转得慢的,很快就濒临倒闭或被政府收购。”陈德源表示,突如其来的行业洗牌和行业转型对他的刺激很大。就在很多林业企业老板觉得难为无米之炊而准备转行时,他却兴奋地意识到,投资林业的机会来了。
对于种树,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林子都是天然的,只有庄稼才需要去种。而陈德源则认为,就是要像经营农田一样去经营林地,林业经营者要从手拿油锯只会砍树的“猎人”变成会经营的“农夫”。
1994年,陈德源选择在广东省河源市当起了种树的“农夫”。
他在河源市林业局的协助下,承包了当地的一片荒山,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头发有些稀少的香港商人,后来却将那一片荒地变得郁郁葱葱。陈德源随即成立了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并于199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1996年,随着嘉汉的第一棵树苗在河源入土,陈德源的筑绿大业也正式在中国大地铺开。十几年来,陈德源领导着嘉汉在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等地营造、管理及合作人工林面积已超过80万公顷。
那些年,雷州半岛已经陆续种植了很多桉树,但当时桉树的利用却只有一种,就是造纸。桉树能否有其他用途呢?虽然有人告诉陈德源,用桉树造出的纸品质会非常好,但陈德源却在寻思:就算造纸最好的原料是桉树,但桉树最好的利用是不是造纸呢?对于林业,陈德源承认自己是个门外汉。可是不懂也有好处,会有新的想法。他一直在琢磨,林业发展的领域应该更加宽广。陈德源内心的不安分因子又开始跳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和使用国家。在马来西亚,科龙木是制作集装箱的主要原材料,但在1997年之后,马来西亚全面禁伐科龙木,对当时的中国集装箱业造成严重影响。这给了陈德源灵感,桉树能不能作为科龙木的替代材料,用来制作集装箱呢?事实上,当时在巴西、澳大利亚等地已经开始了桉树用途的研究,陈德源把很多国外发展桉树产业的实例讲给国内林业专业人士听,但很多人觉得国外的经验在中国行不通。于是陈德源决定自己开始桉树多样化利用的产业研究和实践。
2008年,嘉汉林业斥资兴建了以桉树为原料的人造板厂。陈德源的桉树另类实践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多年的科研和实践,桉树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其价值也因不同的利用方式而有所不同。事实上,陈德源在树身上所动的脑筋还远不止于此。陈德源觉得,中国的树种资源丰富,对于树种的研究也很多,中国的人工林种植面积全世界第一,但对人工林的应用和产品输出方面研究得尚且不够。“中国林业的下一步发展要更多地利用资本和金融的力量。”陈德源认为,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他们能利用的基本工具有很多。陈德源以林业碳汇举例,他认为这是未来资本市场一个发展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林业,可以延伸出很多投资工具,把生态功能转变成金融化碳权,实现林业生态功能金融化,林业发展就会拓展出另一片广阔天地。”
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曾经很多个晚上,在香港电台的电波中,人们能够听到陈德源的声音。只是此时他的姓名,已经变成了管仲连。
管仲连,一个听起来颇有些历史感的名字。这三个字最先面世是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从1993-1999年,以这个名字署名的专栏文章经常能和读者见面。管仲连是陈德源的笔名,取自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鲁仲连,管仲是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名相,主张大胆改革;鲁仲连则为战国齐人,擅长排解纠纷,纵横国际,异中求同,调节矛盾。前者擅于内政,后者善于外交,而管仲连这个笔名寓兼具两者才能之意。
1993年,陈德源的生意遇到了挫折。陈德源给自己取了管仲连这个笔名,并以此名义在香港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管仲连要以此痛定思痛,重整旗鼓。
管仲连最开始的文章大多是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希望能给从商者一些借鉴。后来管仲连的笔墨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文章的风格也更加感性、风趣,深受读者喜爱,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陈德源坦言,管仲连交的朋友比陈德源交的朋友还多。
一天晚上,陈德源正在电台直播间做节目,听众的热线电话此起彼伏,一位好不容易打进电话的男子有些激动的声音从电话的另一端传来:管先生,20年前我就听您的讲座,很受启发,也正是听了您的话我才开始创业,如今很成功很幸福,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20年前说过的话,我现在早都忘记了,却不成想真的影响了别人。”陈德源自己也很感动。两个名字,两种身份,相比之下,陈德源更喜欢管仲连,不是因为别人的崇拜,而是“管仲连比陈德源更贴近内心真实的自我。”在陈德源看来,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力量。陈德源认为,科学是头脑,文化就是心脏,做生意是四肢。如果科技没有文化作为底蕴,科学就有可能变成非人科学。
也正因如此,陈德源的绿色追梦“迷”上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个文化人的绿色生态情结恰恰和生态文明相契合,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向心力的作用下,陈德源参与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生态文化活动。如生态美术作品展、林业原创书画作品大赛、生态征文大赛、绿色动漫大赛等,陈德源还为传播和倡导生态文明慷慨解囊,诠释了一位普通的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切实担当。
陈德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这样的文化伦理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全产业链正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所以,下半辈子,我仍然要通过打造丰满而完美的林业全产业链来致力我的绿色梦想。”陈德源坚定地说。
祝愿陈德源在绿色生态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夏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