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长虹这盘没有下完的棋

2009-08-21
        

        “到大企业去,这是我惟一的选择。”赵勇对公司发展早已经有心得。他试图改变长虹以价格及规模制胜的传统思维,希望以技术和利润来引导这家企业新的发展

        赵勇,1963年6月出生于四川绵阳三台县,他的籍贯是同长虹最初的联系。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16岁的赵勇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随后是硕士,然后是博士,接下来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后。整个上世纪80年代,赵勇一直在清华的校园度过。1993年3月,赵勇成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一名教师。

        据说,当年8月,赵勇准备将在长虹工作的妻子调回北京之际,礼节性拜访了长虹的领导。当时的董事长倪润峰对30岁的赵勇印象颇好,一番深入交流之后,提出邀请赵勇加入长虹,并许诺将赵勇的妻子也调到绵阳。

        “到大企业去,这是我惟一的选择。”事后赵勇说的这句话,被媒体反复引用。10月份,赵勇结束了他7个月的大学教师生活,加入了长虹。

        长虹交给赵勇的第一个课题是,彩电机壳模具。实际上,诸如彩电机壳这样的大型注塑模具一段时间颇为困扰中国的制造业。由赵勇担任组长的攻关组,通过一年的时间,使当时长虹的技术达到了日本、中国台湾厂商的水平。

        赵勇的成绩获得了公司方面的认同,1995年赵勇成为长虹的副总工程师,同时兼工艺技术所所长。并在两年之后,成为长虹的总工程师,开始执掌长虹的技术及研发。

        90年代末期之后,长虹追求规模但是相对粗放的方式开始为竞争对手所适应,倪润峰囤积彩管是长虹的颠峰之作,相应其市场地位已经开始见顶回落。四川长虹的股价最高从66.18元开始持续回落。

        2000年5月,赵勇被推到前台,出任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常委,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与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袁邦伟分担企业具体经营管理事物。倪润峰则出任CEO,相对淡出管理一线。

        看来,赵勇对公司发展早已经有心得。

        他试图改变长虹以价格及规模制胜的传统思维,希望以技术和利润来引导这家企业新的发展。

        赵勇设立了面向科研技术人员的600万元总经理奖励基金,大幅度提升技术人员的待遇,最高达到之前的六倍。这期间赵勇还主推了背投精显彩电的研发。销售方面则将长虹分布在全国的200多家销售公司划并成八大销售区域。工厂开始实行双休日,目的是放慢生产节奏,压缩库存。

        赵勇的新政仅仅实施了10个月,2001年2月倪润峰重新走到前台执掌具体工作。其中的原因:据《商务周刊》的数据,90年代后期,长虹销售收入占到绵阳市级工业产值的80%,所缴税收占市级财政的65%。2004年11月的《中国新闻周刊》总结:长虹收缩产能,不免影响到地方的GDP和税收……他试图把长虹由规模主导型的企业,改造为技术主导型的企业。这自然需要时间,然而地方政府和倪润峰似乎都没有这样的耐心。

        进退之间

        倪润峰重新走上前台后称,长虹要治“大公司病”,随后开始“拨乱反正”,撤销八大销售区域,恢复生产节奏。

        虽然赵勇和袁邦伟仍然被留用,赵勇为“信息执行总裁”,袁邦伟为“战略执行总裁”,但是其位置已经颇为尴尬。随后袁邦伟离开长虹出任上市公司深华新总经理,但数月后再次离任;赵勇亦递交辞呈,当时传闻是要到一跨国公司担任中国区总裁。

        绵阳当地并不希望流失国内上市公司的“第一位博士后总经理”,经过沟通,2001年6月赵勇出任绵阳市副市长,主管工业。赵勇担任副市长后,一度作为青年政府官员被公派到哈佛大学学习,明显有被培养,准备未来承担更大责任的可能。

        郎赵之争  

        2005年上半年,郎咸平炮轰长虹,媒体则以《四川长虹元老倪润峰“吸星大法”意在MBO》公开报道。郎咸平认为:倪润峰通过与季龙粉的关联交易,造成大量应收账款,随后将计提这些应收账款,造成企业亏损影响股价下跌。一些应收账款被转移到关联企业,利用关联企业社会关注度小,财务易操纵的特点,转移出大量资产,郎咸平举了一个例子——长虹新艺,长虹在这个项目上损失8400万。

        2004年之前,长虹有36.5亿元用于委托理财,同现金流紧张的情况形成反差。这些资金一方面在买卖长虹自己的股票,同时也在为MBO作准备。郎咸平判断:2002年之后入场持有长虹的都是金信系的基金,最终金信系将会帮助倪润峰MBO。

        最后郎咸平指出: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赵勇身上。

        2005年12月27日,郎咸平到四川讲学,赵勇临时决定自掏腰包3000元,购得贵宾票在现场一排入座。两小时演讲结束之后,在互动对话环节两人爆发激烈辩论……

        赵勇:“我会证明给你看,你是错的,我不会MBO。”

        郎咸平:“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我替全国老百姓高兴,谢谢你了!”

        关于长虹MBO的事也有人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当时《中华工商时报》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有意导致长虹国有资产流失,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从本质上讲,做过候补中央委员的倪润峰还是一个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还不至于像郎咸平推测的那样。

        赵勇事后就MBO问题总结,这个问题根本不由他这一层来决定,此外,MBO同长虹的未来发展也无必然联系。但是经过这一过程,今后长虹类似举措都会是各界所关注的。

        长虹棋局

        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分析也能看出,在抛开“外围”问题之后,作为一家企业,长虹需要实现:

        第一:尽可能延续CRT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为公司的转型提供现金流。

        第二:有步骤的实现产品多元化,避免延续过度依赖彩电单一产品的被动局面。

        第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仍然只是为公司转型争取了时间,平板取代CRT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产业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切入到产业链较为有利的位置,公司即便生存下来,其意义也仅仅是生存下来而已。

        彩电业务的实际情况比想象中好,随着海外竞争对手注意力转移,国内竞争对手逐渐退出,不再需要增加投入的CRT业务,居然成为一块“利基”市场,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它的问题是利润微薄。

        2007年出台的财政补贴支持“家电下乡”政策几乎是给长虹量身定制,通过对购买指定型号家电农民13%的补贴,以及刺激起来的农村购买需求,如果这一试点最终全面铺开,CRT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仍可以乐观看待。

        在收购美菱后,白色家电业务也有突破。2006年美菱国内销量同比增长42.9%,出口额同比增长25.8%,利税同比增长104.4%。2008年1月四川长虹(600839)收购华意压缩29.92%股份,四川长虹成为华意压缩的控股股东,从而拥有了冰箱压缩机业务。

        同时长虹开始进入更多领域,集成数字电视、数码、网络、电源、商用系统电子、小家电等。

        C生活  

        这一期间,长虹将其广告从“太阳最红,长虹更新”到“快乐创造C生活”,表面企业对产品线理解有了根本的变化。

        所谓3C是指:通讯产品(Communication)、电脑产品(Computer)、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三类产品的简称。随着产业的发展,家电的日趋数字化,家电、IT和通信技术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2005年3月,四川省、绵阳市相关负责人齐集长虹,听取赵勇的报告。赵勇在报告中表示:长虹将强力进军手机业务与可视电话、IPTV等消费类终端,3C融合是长虹的机遇,长虹将向丰富的3C融合时代的终端突围,长虹未来的角色是3C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内容提供商。

        2006年长虹完成了新的企业架构,形成了多媒体、白电、零件和海外四大所谓SBU(战略事业单元)。在四大SBU之外,还有六大总经理直管的六大公司。经营管理、战略服务等则被整合进入一个统一的平台部门。长虹所有的业务均实行了子公司运作模式,一共为51个子公司。

        这对应了赵勇在前次执掌长虹时的设想:“长虹首先应该在整机、部品、软件方面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注重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关键部品的产品,其次是应该从终端产品提供商向系统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转变,并通过战略联盟或者是直接投资,打通我们和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联系。”

        2008年年初,据长虹集团自己发布的数据,集团总体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大关,同比增长31.17%,创历史新高。长虹传统彩电业务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所占收入比重降低到45%,而IT、通讯、冰箱等新产业所占比重达到39%。

        北京首证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目前公司成为我国首个全线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提供商,并成为国内最大的机顶盒供应商之一。

        在白电方面,长虹收购后的美菱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20亿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近40亿元;国内冰箱销量由2005年的102万台上升到2007年的超过200万台。在IT产业方面,长虹佳华的销售业绩突破33亿。由林志玲代言的手机2007年12月单月销量突破100万台大关。

        豪赌等离子  

        2004年年底,长虹对外公布《平板战略白皮书》,宣布全面进军平板领域。

        平板是彩电发展的趋势,之前长虹所做的一切,只是替产业升级换代争取一些时间和资源。如果在平板时代,仍然满足于下游的组装,那么意味着在一开始,在产业链中就会被边缘化。但是如果进入产业链上游,那么就存在选择液晶还是等离子的问题?赵勇在一片质疑声中选择了等离子,2005年4月,赵勇在董事会上第一次提出上马等离子,遭到一片反对,不需要专业背景也能看出,此时,液晶已经占据市场主流,当时市场液晶与等离子销售之比是7:3。

        但是最终周围人仍然支持赵勇,因为这不是一个“选择”。相对于液晶,等离子的投资要小一些。并且由于液晶占据主流,等离子涉及专利费用也相对廉价一些。此外,液晶已经是“红海”,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最后一个理由是液晶屏占屏模组成本的60%-70%,驱动电路等占30%-40%;而等离子电视则相反,等离子屏占屏模组成本的30%-40%,未来价格下降空间较大,这符合长虹的传统优势。

        有必要指出,等离子在技术上确实有一些优势:颜色表现力可以细腻到能够显示一根头发;对比度更高,黑和白表现力强;活动画面时清晰程度高;使用寿命更长,目前技术寿命达到60000小时;可视角度接近180度,几乎不存在视角问题,并且也更为节能。

        长虹的等离子项目一共三期,预计总投资接近25亿美元,这个投资规模,按赵勇的话说,“长虹集团现在所有的固定资产净值还不及这个项目的一半”,其中第一期投资6.75亿美元,计划在2008年年中实现投产。

        根据长虹自己提供的数据,PDP一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16万片PDP显示模组的能力,年增销售收入7亿美元,实现利润1.5亿美元。

        2006年12月长虹斥资近1亿美元收购韩国欧利安公司。该公司拥有等离子屏方面365项专利,其中有12项属于基础核心专利,接下来,长虹希望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来解决专利问题。与此同时,全球等离子老大松下电器向长虹开放等离子技术,松下将上海等离子电视工厂面对长虹开放,允许长虹技术人员进行参观,并表示将积极地和长虹开展等离子电视领域的技术交流,以共同应对不利的市场环境。此时,液晶与等离子销售之比是97:3。

        当然,就技术本身来说,等离子在超大屏幕中仍然拥有优势。即便不成为市场主流,在一些细分市场,诸如酒店、会所等也能够获得一些销售机会。

        2007年6月《商务周刊》引用分析人士西安交通大学张胜的话指出:“如果各大厂商继续减缓对等离子的投入,恐怕技术上再先进,长虹想凭借一己之力就突出重围也是不现实的”。

        2007年11月27日,四川长虹(600839)定向增发方案遭遇证监会否决,涉及的即为PDP项目资金。不过两个月后长虹表示,董事会已审批通过公司向中国银行绵阳分行申请等值13.2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

        稍稍资深一些的股民谈起四川长虹(600839)都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在经历了四川长虹漫长的见顶回落之后,投资者心中想说的是:无论好,还是坏,重要的是不要平庸。或者赵勇也是那么理解的。 ( 作者:鹂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