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波率专题调研组赴市鞋革业商会,围绕制鞋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开展调研。商会组织12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参与座谈,聚焦数字化升级、品牌建设、产业链配套及政策优化等核心议题,共商行业破局之策。
直面发展痛点,四维剖析行业挑战 作为全国重要鞋业生产基地,温岭现有制鞋企业5000余家,年产鞋量10亿双。但近年来面临生产成本激增、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附加值不足等瓶颈。座谈会上,企业家结合经营实际,从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建议。数字化赋能,重构生产管理逻辑 金舒足鞋业总经理李总表示:“传统经验式报价模式易导致订单利润虚高、实际亏损等问题。我司搭建企业管理数字化平台后,依托实时数据测算生产成本,年均节省费用逾30万元。”她指出,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温岭制鞋业迫切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竞争力。但当前行业内信息流通不畅、数据整合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生产效率。建议由政府主导搭建产业级数字化协同平台,整合研发、生产、物流全链条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市场响应效率。 区域品牌突围,童鞋产业亟需协同创新 “同款产品标注‘温岭制造’与‘温州制造’,出厂价差达10%以上,区域品牌价值亟待提升。”几米熊鞋业董事长赵总坦言。与会企业家呼吁,应联合制定《温岭童鞋团体标准》,注册温岭童鞋区域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和推广;借助直播电商与跨境平台拓展市场,强化“温岭童鞋”公共品牌影响力。 补链强链,打造鞋材产业枢纽 福德隆鞋业董事长朱总指出:“本地鞋材配套率不足五成,采购成本较福建高15%。”对此,建议规划建设集研发、交易、检测、电商培训于一体的鞋材综合市场,引入国内外优质供应商及设计团队,配套知识产权保护及质量认证服务,形成“一站式”供应链生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琳峰鞋业负责人谢总提出:“外来企业用地成本高昂,年租金超500万元,挤压利润空间。”企业家普遍反映,土地资源紧张、政策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制约发展,建议政府出台差异化用地政策,对成长型企业给予租金补贴或优先供地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结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政策协同,共促产业升级 陈文波副主任表示,市人大常委会鞋业调研组将系统梳理企业诉求,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他强调,制鞋业作为温岭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历经四十余年积淀,对地方经济贡献显著。当前行业虽面临阶段性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仍具备广阔发展前景。人大将推动完善产业规划,加大数字化基地建设投入,支持品牌培育与产业链协同,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调研为政企深度对话搭建了高效平台,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未来,温岭市将通过政策精准施策、资源统筹配置,推动制鞋业突破瓶颈,迈向价值链高端,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