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探路造血式扶贫

2009-06-09
                                          ----招工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多轮驱动激活毕业试验区经济

        情系织金

        这是一片富饶而又贫瘠的土地:说富饶,是因为2600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说贫瘠,是因为尚有24万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发端于20年前的一场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区域发展难题的宣战,让这个地处乌蒙山区深处的贵州贫困县与全国工商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依托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政治和智力优势,以探寻上述三大主题突破路径为目标的毕节试验区横空出世。此后十五年间,全国工商联及其所联系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对织金县逐步形成招工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等帮扶模式和品牌,初步探寻出一条造血式扶贫的路子。

        科教扶贫点亮一盏明灯

        2007年12月18日,在民生银行深圳培训中心,织金县几十名乡镇干部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听取来自高等学府的教授专家的讲解,他们的神情一如刚入学的小学生那样专注。

        这几十名幸运的乡镇基层干部,所参与的是民生银行与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的“乡镇干部培训班”项目,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政府干部的观念,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2008年初,织金县黑土乡团结村异常繁忙,由全国工商联引荐,中国民生银行投资在此新建的民生希望小学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

        在织金许多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大山纵横交错的千条沟、万道坎,把农家村庄分割成东一块、西一片,许多小学生每天上学要步行往返数十里山路。黑土乡团结村民生希望小学的新建,实实在在解决了山里孩子上学难。

        10多年来,全国工商联累计引进和投入1190万元发展织金的教育事业。其中,为织金县干部群众进行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这些人员在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引资或捐资修建光彩学校或教学楼10所(栋、间),资助大、中、小学生7300余人。

        招工扶贫让贫困农民“饱肚子”

        2004年7月17日,在织金县政府大院聚集的70名青年农民工,在县领导和亲属的祝福声中启程前往福建泉州某公司打工,成为全国工商联实施“招工扶贫”模式以来首批外出打工者。

        据了解,织金县人口97万,其中农村劳动力约有57万,有近7万人无就业岗位,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人口大多没有文化,素质低下使这些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朴实人民处境窘迫。尽管近20年来少生人口14.7万人,土地仍面临巨大的人口承载压力。

        从2004年起,全国工商联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从织金招工100多批(次),有组织输出农民工25191人,带动其它形式输出农民达11.8万人。

        项目扶贫增强地方造血功能

        5月23日,一见面,江西众一集团副总经理颜本福便向记者介绍,通过工商联牵线搭桥,该集团已投资1700万进行前期实验的磷化工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中期工业化试验将于今年在织金进行,预计2年内将完成。为此,该集团将于近日与织金县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他告诉记者,此项目试验成功投产后,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地方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十多年来,像江西众一集团这样来到织金投资的企业不在少数。1995年,河北享豪集团总裁张江平投资200万元相继兴建两家光彩页岩砖厂,2000年,全国工商联引荐深圳民营企业家黄海林投资1000万元在织金洞旅游区修建了天谷山庄宾馆;福建企业家薛进明投资600万元在织金县桂果乡开展养鳖项目。2002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东方之花生物肥料厂”开始投入生产,该厂生产的“东方之花”牌系列生物肥料已销往贵州省内和四川等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4年,全联引入广东香江集团进入织金启动煤炭开采项目,前期投入已近2亿元。众多企业的入驻,为织金县域经济增添了活力。

        2005年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率团赴织金扶贫考察调研时的一番讲话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织金县是全国工商联的扶贫点,帮助织金脱贫,是我们接受中央的一个政治任务,工商联一定会尽力帮助织金加快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时隔五年,黄主席近期将再次率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有关领导以及北京、江苏、安徽、山东、深圳、江西、重庆等17个省市30余名企业家组成的扶贫工作考察团,带着资金项目和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前往织金县。此行目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20年坚持不懈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所提出的“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的要求,激活更多的县域经济活力因子,以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引导新扶贫工作,谱写新阶段造血式扶贫的新篇章。 (记者:王松、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