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商联促进海峡两岸产业对接

2009-10-29
                                                        ---- 建议通过创新突破更充分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

        日前,福建省泉州市工商联明确提出,通过发挥行业商会作用,促进两岸商(协)会深度交流合作,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鸦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合赢天下”作为闽台产业对接的战略目标,两岸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合起来提高海峡两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产业大格局,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泉州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方面,台湾的优势在研发、创新、材料、技术及国际营销网络方面,泉州的优势在既有市场、生产成本、产业链和品牌,两岸同行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在市场拓展方面,加强国际化合作,泉州做生产,台湾做贸易,联手开拓国际市场,把泉州优秀的区域品牌、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台湾的高端技术相结合,打造世界性的品牌;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台湾有纺织面料方面的优势,泉台可以合作制订一个纺织面料国际标准;可以把台湾先进纺织业与泉州纺织服装业很好地整合,参与国际纺织服装业高端市场的竞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纺织中心等。

        为此,泉州市工商联组织专门的课题组,深入调研如何通过加强加深两岸商(协)会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产业的深度对接,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

        泉州工商联提出,泉州行业商(协)会应该积极促进泉台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包括产品联盟、知识联盟和资本联盟等,以推进泉台经济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和高级化。当前,要积极推动泉台两地在技术、机械装备、人才、会展等领域的专门合作。

        泉州工商联认为,资源与产业互补是泉台合作的重要内容。泉州应选择一些特定产业与台湾地区建立产业分工体系,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变传统的垂直分工为水平分工,鼓励台商采取泉台合资的合作形式。泉州不仅应开辟专门的台商投资区,还要鼓励台资企业深入泉企集聚区,融入到泉州产业链内部,建立高效的分工合作体系,促进新的区域产业分工布局的形成,并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商会的优势就在于联系企业密切,对企业情况熟悉,哪家企业有什么样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行业商会最清楚,和台湾产业进行深度的分工合作,行业商会是最合适的“红娘”。

        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大陆各商(协)会组织了多批采购团、投资团陆续抵台,进行大规模的采购和投资考察活动,已从单纯的向台湾购买产品,过渡到直接向台湾输入资本,这不仅将使得目前尚处低潮的台湾企业受益良多,大陆企业也将因此增强自身对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泉州各行业商(协)会应密切关注、积极推动泉州资本和产品入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拓展台湾市场,寻找投资机会;二是积极反映企业呼声,与台湾行业商会结成更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共同呼吁和推动两岸的贸易正常化,为泉州产品入岛扫除障碍。如目前泉台石材同业公会正积极努力,争取早日打通泉州石材制成品进入台湾市场的政策通路。

        突破创新使商会具有更大活力

        为能充分发挥行业商会作用,促进泉台产业对接,泉州市工商联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泉州市工商联首先提出,要改变目前视“台商”为“外商”的做法,将台资比照“内资”来操作。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行业商会发挥作用的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应该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具体来说,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规划布点、信贷融资等方面,可以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给予台胞投资特别是重大合作项目一定程度的倾斜。

        其次,充分认识商会、行业协会在泉台产业对接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潜力,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在泉台产业合作过程中,给予行业商会相应的业务参与权和信息知情权。

        第三,理顺现有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培育发展新型协会。据了解,泉州市52个市级经济类行业协会中,涉及20个主管部门,有的重复设置。因此,泉州工商联提出建议,整合有关行业协会管理职能,逐步将牵头协调等职能移交给指定部门;推进行业协会在机构、人员、财务三个方面与政府主管部门彻底脱钩,建立面向市场的服务型行业协会。在培育发展新型协会方面,应结合发展需要,重点在泉台对接的优势行业、新兴行业,如物流、石化、电子信息、机械等行业加快筹建行业商会,新组建的行业协会,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突出民间性,与国际接轨,决不能再走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部门组建官办协会的老路。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行业商(协)会定位。切实把一些适宜商(协)会开展的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委托给协会,并建立购买服务制度,主管部门委托协会开展工作,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也可视行业发展需要,给予行业商会一定的专项补贴,支持其组织力量开展行业共性问题研究或者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政府要逐步赋予行业商(协)会一些具体职权,如支持行业自律,承认行业公约的法律效力,将资格认证评定、评先评优的推荐审核权等下放至行业商会等。

        第五,鼓励台湾知名行业协会在泉州设立办事处,以更有效率地协调和服务台资企业,也有助于加大泉台行业协会间的交流,对泉州行业协会也有一定“鲇鱼”效应,促进其提高市场化程度,整合提升竞争力。 (作者:俞凤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