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首发《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国有民营进入融合时代
2005-7-1 【记者李爱明6月30日北京报道】
继2004年首度发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之后,全国工商联今天又首次发布由其组织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和《中国商会发展报告》,并同时发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2》。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发布会上表示,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他说,民营经济实际就是“民本经济。从每年一度的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2001年以前上规模企业的标准是营业收入在9000万元以上,从2001年开始营收标准为1.2亿元。2003年入围企业有2267家,比2002年增长了43.3%。2001年民营企业500家的门槛为营收2.97亿元,2002年提升至4亿元,2003年民营企业500家的门槛升至6.08亿元,3年来平均营收规模年均增长52%,大型民企的实力在不断增强。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目前,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成分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从各自发展开始转向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股份制为载体,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联合、融合。根据专家估计,随着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民营企业当中的比重也将会不断加大,在今后5-10年内将达到30%以上。
黄孟复说,我国民营企业正在从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标志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不过他同时指出,民营企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商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黄孟复也作了阐述。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商会的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商会的发展环境,在法律上明确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立法是目前商会和行业协会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胡德平在发布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谈了四点意见。
第一,如何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从各自发展转向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急需抓紧研究的问题。第二,就是要尽快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并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素质。现在政府在积极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如资源和融资约束问题等。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应该相应地多考虑一下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等自身素质问题?第三,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管理、改进监管的问题或者如何成功转变并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方面的职能问题。第四,就是在政府职能所让出来的空间里,应该积极地扶持和发挥商会的职能和作用。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也在会上致辞。孙晓华说,如此集中地编辑出版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商会的发展报告,在我国尚属首次,填补了这几个方面综合研究的空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甘智和、发改委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社科院韩朝华、虞和平等也在会上作了讲话。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数十名官员和学者参加了发布会。
【相关文章】 少年民营经济必成砥柱青年
2005-7-1 (社评)
“民营经济在发展历程上还处于少年”。在6月30日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 o.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N o.1》、《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 o.1》发布会上,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讲话落尾处这一比喻,想必给来自众部委局的诸高层人士留下了深刻记忆。
翻阅这三大本近2000万言的大报告,我们惊喜地看到,民营经济在过去一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表现在民营企业的数量、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营收、利润、出口、就业、纳税学诸多方面。前后数据的对比给人总的印象是: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正呈现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如果从改革开放之初算起,民营经济在中国已历时26载,26岁对一个人来说是青年了,可为何说民营经济还是处于“少年”状态?我们理解这种含义有三。
其一是说,民营经济自身还显得稚嫩。从行业分布看,民营经济已进入了几乎所有领域,但在高新技术、重化工业等领域还显得弱小;从区域发展看,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民营经济显得较为壮观,但广大的西部乃至中部地区还不够强大;从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水平、经营行为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看,还有必要大力提升。
其二是说,民营经济的成长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虽然国家关于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已基本健全,特别是今年出台实施的“非公经济36条”形成了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但具体配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中,一些部门、一些地方政府的阻滞使上头的好政策出现“递减效应”,导致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投资融资、用地、税负和收费诸多问题在实际中难以得到解决。在这种尚不可心的生长环境里,民营经济即使今天长到了二十好几岁,还只能说是处于“少年”状态。
其三是说,作为政府助手和民营企业代言人的商会组织还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发育充分的发达国家,商会组织是维护正当市场竞争和有序市场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商会比政府更接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熟悉工商企业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在政府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之间进行协调平衡。但是尴尬的是,目前的商会组织还面临发育不足、机制不健全、立法滞后等诸多问题,从而使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大打折扣。可以说,商会组织地位与作用突显的地方,民营经济就有大的发展,而商会组织处于弱势的地方民营经济势必难以“长大成人”。
我们说,中国的民营经济还处于“少年”状态,并非低看了其未来发展之前景。惟其为“少年”,故其体内蕴藏自我完善之勃勃生命力;惟其为“少年”,故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冲破一切束缚之勇气;惟其为“少年”,他的“监护人”商会组织就会为他的“长大成人”而呐喊而奔走。
今日“少年”之民营经济,明日必成砥柱之“青年”!